高曉君、徐奇帆 - 從幻影中看真理|學友智庫

更新時間:14:38 2025-04-08 HKT
發佈時間:14:38 2025-04-08 HKT

不少理科老師對於將價值觀教育融入日常課程,都不知從何入手,本校的物理科老師便嘗試將中三的折射課題,結合中華文化元素,以一個跨學科的課題帶出折射的原理,並訴說了中國古代對海市蜃樓現象的探索和發展。

延伸閱讀:蕭翠芝 - 校內推動生涯規劃經驗分享|學友智庫

 

在教授海市蜃樓這課題時,教師嘗試跳出傳統的單一科學講解框架,讓學生從物理知識出發,結合中華文化作為背景。海市蜃樓不僅是一個關於光線折射與全內反射的物理現象,它同時亦是中國古人觀察自然、詩意想像與價值觀融合的結晶。這節課當中,教師選擇用蘇軾的古詩《登州海市》,內容如下:「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

讓學生了解到古人已經記錄過這種奇特的物理現象。學生不但閱讀詩句,還通過事先準備好的AI繪圖,體會古人面對自然現象時所展現的敬畏與理性。他們從「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這句中學習到古人謙虛、尊重自然的態度,這正是今日科學倫理的重要基石。

延伸閱讀:王煒東 - 為何要學地理和歷史?|學友智庫

 

除此之外,課堂更通過水缸與雷射筆實驗,讓學生實際觀察光線在不同介質中的彎曲與變化。這樣的實驗有助學生掌握物理現象的本質。但更重要的是,教師把焦點延伸到中國古代文學與科學智慧上,讓學生理解到當初蘇軾為何在茫茫大海邊看到漂浮在海上的宮殿。

教師亦介紹墨子等古代學者在光學方面的觀察與記錄,如針孔成像與光直線傳播等,讓學生看到中國古代並不缺乏嚴謹的科學精神。他們從觀察、實驗到推理,與現代物理的科學方法異曲同工。

這堂課,教師希望學生明白:學習物理,不止是計算與公式,更是學習觀察世界的方式;而中華文化,亦不止是傳統與歷史,而是教師們思考問題、探索真理時的根基與靈魂。

電郵:[email protected]

延伸閱讀:青妍老師 - 《我和畢加索》——兒童繪本故事推薦|學友智庫


高曉君、徐奇帆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中學輔導主任高曉君和物理科老師徐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