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宗 - 再談《易經》與中國文化|青史劄記

更新時間:13:31 2025-04-12 HKT
發佈時間:13:31 2025-04-12 HKT

談起《易經》,讀者往往會想起占卜、預測未來的功能。實際上,《易經》亦包含了不少中國文化的智慧,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筆者打算從文化思想的角度,更深入地與讀者分享一些有關《易經》與中國文化的知識。

延伸閱讀:周正賢 - 在祀與戎|青史劄記

 

《易經》的重要性在於其非常古老和完整的特點。一部典籍能流傳這麼多年、代代相傳,其文化價值不言而喻。在中國的學術思想文化之中,「經」具備解釋天的道理、說明大原則的功能。《易經》以天象人事為基礎,反映了古人多年來的宇宙觀、對自然的觀察和理解,可謂中國人的文化瑰寶。因此,中國士人一直有關注和演繹《易經》。

理學家朱熹對《易經》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朱熹著有《易學啟蒙》、《周易本義》等。他重視《易經》中的象數、卜筮,並藉此發揚當中的義理精神。有趣的是,他認為讀者應先追尋前人撰寫《易經》之意,就是作卜筮之用。解讀《易經》者也需要注意這一點,然後才去發揚卦辭所藏的義理。

延伸閱讀:張瑋宗 - 我在大學的習史經歷|青史劄記

 

朱熹在《周易本義》中提到:「《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這正好說明了,對於朱熹來說,通過了解當中的卜筮之語,人們才能了解聖人透露的義理精神。同時,他認為《易經》的卦象具有象徵意義,卦象的啟示亦會因占卦者的處境而有所變化。由此看來,學習《易經》亦有助培養學生的理解、抽象思考和分析能力。

《易經》的乾卦之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天的運行永遠都不會停止,而且靠自身剛健有力的精神推動。因此,每個人都應效法天的運行,以剛毅的精神努力不懈、追求進步。自強不息這個成語就是出自《易經》。從教學角度看,學習《易經》的卦象可能具備一定挑戰性。筆者認為未來的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可加強向學生傳授《易經》所蘊含的人生智慧,作為歷史和價值觀教育的其中一環,確實有助啟發學生研習中國傳統典籍的興趣呢!

延伸閱讀:周正賢 - 微笑的她|青史劄記


張瑋宗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香港大學哲學碩士生(中國歷史與文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