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菜根譚》選擇行正路 善守本心安時處順 | 國學經典

更新時間:14:00 2023-11-05
發佈時間:14:00 2023-11-05

慈悲本心 性本善

人到底有沒有本性?如果有,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對此,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惟大體而言,傳統文化總傾向支持「性善」說,故作為蒙學經典的《三字經》,首句即開宗明義曰:「人之初,性本善。」認為教導孩童的首要關鍵,即在於讓其肯定人性本善。那麼,融合儒、道、佛3家智慧的《菜根譚》,又是如何看待人心的善惡問題呢?
明刻本《菜根譚.前集》第45條、清刻本《菜根譚.概論》載曰:「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簷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大意謂:人人都有一顆大慈大悲的心,維摩居士與屠夫、劊子手之間並沒有不同。人間處處都存在天真自然的生活情趣,金屋與茅舍的本質也沒有差別。只是人們往往被私心欲望所蒙蔽,即使慈悲心與真情趣近在咫尺,也會當面錯過,遙遠得有如千里那樣。
因此,人只要能信守慈悲本心,不論環境順逆,一樣可以樂天知命①,活得自在。可惜,放眼古今中外,能善守本心的人少,而被私心欲望蒙蔽、自甘墮落、出賣靈魂者,則比比皆是。《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②,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③,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感嘆世人總是輕易放走本心,而讀書求學的關鍵,不過為找回本心而已。

延伸閱讀:讀《菜根譚》 修心立德人生根本 | 國學經典

抵住私欲 反省己過

不只中國的《孟子》,德國大文豪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詩劇名作《浮士德》(Faust),亦與人心墮落的主題相關。故事大意謂煉金師浮士德召喚出魔鬼梅菲斯特,並答應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永恒的知識。浮士德追求理性知識,本無不妥,但物極必反,過分追求理性,不惜出賣靈魂,便已再無理性可言。幸而,在結局中,浮士德通過懺悔,最終得到神的救贖,把他的靈魂從魔鬼手中帶回天堂。
人生在世,或許就如《菜根譚》所言:「人人有個大慈悲。」但受到一己私欲影響,加上種種心魔誘惑,許多人不知不覺便走偏了路,遺忘本心。但是,只要能夠反省己過,依然可以覺悟,重新體會「處處有種真趣味」之理。《菜根譚》的語錄,不只是理性知識的提醒,更是一種人生智慧的啟迪,發人深省。

不只中國的《孟子》,德國大文豪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詩劇名作《浮士德》(Faust),亦與人心墮落的主題相關。故事大意謂煉金師浮士德召喚出魔鬼梅菲斯特,並答應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永恒的知識。
不只中國的《孟子》,德國大文豪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詩劇名作《浮士德》(Faust),亦與人心墮落的主題相關。故事大意謂煉金師浮士德召喚出魔鬼梅菲斯特,並答應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永恒的知識。


【認識字詞】

  1. 樂天知命:順應天意的變化,安守本分、安於處境且悠然自得。
  2. 舍其路而弗由:舍,通「捨」,即捨棄。弗,即「不」。由,作動詞用可解「走」、「經過」。全句意思指捨棄和不行仁義之正路。
  3. 雞犬放:放,指「放任」、「失去」。這句指雞犬走失。

【小練習】

  1.   《菜根譚》支持「性善」還是「性惡」說?
  2.  為甚麼《菜根譚》認為「金屋」、「茅簷」沒有大分別?
  3. 社會中有很多誘惑,人也有心魔,很容易就走偏了路,但通過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找回本心。
  4.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以下哪一句是正確的語譯?
  • A. 求學之道沒有其他方向,就是尋求心安理得。
  • B. 求學之道沒有其他方向,就是尋求丟失了的本心。
  • C. 求學之道沒有其他方向,就是求其便可放心。

參考答案

  1. 性善
  2. 因為人只要能信守慈悲本心,不論環境順逆,無論住在「金屋」、「茅簷」,都能夠以善良的本心面對事物的好壞,就一樣活得自在。
  3. 讀書求學、反省己過
  4.  B

【重溫《菜根譚》中的道理】

文:謝向榮教授、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啖啖菜根譚》,由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謝向榮教授、鍾傑良主持,可到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重溫;圖:網上圖片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