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範文賞析|荀子〈勸學〉(節錄) 修身成德 為學非單純讀書

更新時間:14:00 2024-02-04
發佈時間:14:00 2024-02-04

荀子〈勸學〉(節錄) 

【題解】

學習,學甚麼,怎麼學?

早在戰國時期,荀子就在〈勸學〉中給了我們最佳的回答。「學不可以已」,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句,毋須解釋,然而,筆者還是要藉此一問,你是怎麼認識「學」這件事的?就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讀書」那麼簡單嗎?說來,荀子勸勉大家學習,並非只是單純的讀書,他所講的「學」除了「求知」,更在於「修身」。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作者介紹】

荀子(約前313-前238)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人性觀是「性惡」,認為人生而好利、好聲色,容易產生爭奪之心,與孟子的「性善」判然有別。基於這樣的哲學思想,他抱持「化性起偽」的教育觀,主張通過師法教化,扭轉人趨於「惡」的本性,使人變得尊道守禮,有涵養、有君子的人格。其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荀子》一書中,而開篇的〈勸學〉更是其中精華。

【內容分析】
化性起偽 涵養人格

這是一篇較長的論辯體文章,核心思想是學習不可以停止,提倡終身學習,修身以成德,實現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文中全面論證了學習的意義與作用,以及學習之道。

荀子不是「生而知之」論者,他相信學習的教化作用。本文開宗明義就亮出中心論點,並對學習的重要意義與作用展開一系列論述。首先,他連用了五個比喻,「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闡明學習的教化之功。這樣的學習讓人懂得自我檢驗反省,「知明而行無過」(智慧明理而行為端正)。接着,他又以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教化對人的形塑作用,如干、越、夷、貉這些地方生下來的嬰兒,剛出生時啼哭都一樣,長大後因風俗習性不同而有差別。同時,又引用《詩經》作品來強調德行的重要。

接着,作者思路來了一個轉折,從「思與學」、「善假於物」的角度,對學習作用展開進一步的論述。他以親身經驗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這里又是連設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博見」、「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闡明借助外物以增長才能、完善個人品性的道理。此外,他又以「蒙鳩」、「射干」、「蓬蒿」、「白沙」、「蘭芷」等事物為例子,說明君子應慎重選擇環境與交友,「居必擇鄉,遊必就士」。另外,又通過舉例比喻,說明物以類聚、榮辱自招的道理,強調「君子慎其所立」,說明學習的一個要點是明白立身之道。

強調積累 持之以恒

在學習之道方面,荀子特別強調積累、持之以恒與專心致志。「積」,是荀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關鍵詞,體現在學習上就是「積學」。故而,這里又用了兩個比喻,「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以此來類比「積善成德」的道理。「積」是「學不可以已」的具體表現,「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以此相關連,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騏驥」與「駑馬」的對照,「鍥而舍之」與「鍥而不舍」的對比,都很好地說明了不放棄的道理。而「蚯蚓」與「螃蟹」,則成為「專心」與「浮躁」的形象對照。此外,他進一步以「冥冥之志」、「惛惛之事」,來說明只有專心致志、埋頭苦幹,才能明辨事理,取得顯赫成就。用「螣蛇」與「鼫鼠」,類比不同的本領。

之後又引用《詩經》作品,說明君子須意志堅定、用心專一。

荀子「勸學」層層遞進,反覆推陳,十分詳盡。此文還論及學習的具體內容與目標等,因不在本節選範圍,故不再贅述。建議同學自行修讀全文,以窺全豹。

【筆法】
善用比喻 深入淺出

古人說,無譬不成文。本文採用設喻說理的方法,有正有反,有同類列舉,又有相反對照,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可謂運用譬喻的典範。

如開篇的五喻,一氣列舉,以具體生動的喻體,青、冰、輮、木、金等,化抽象為具象,深入淺出。同樣,「善假於物」與「積學」的幾組比喻,也是反覆比況,將道理表述得透徹明了,很具表現力與說服力。此文的另一特點是,語言簡短整齊,大量運用排比、對偶,音調鏗然,很有節奏感,易於誦讀。

荀子論學論治之文,有集諸子大成之說,長於說理,善於鋪陳,深得旨趣,為「修道立教所莫能外」(王先謙語),為學之人豈能不細讀品味?

撰文:蔡益懷
筆名南山,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家,長年在專上學院任教「創意寫作」及「中文寫作」等課程。

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匯聚百家的「稷下學宮」|星島教室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