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備戰世史科|世史精讀筆記—冷戰成因、發展及特點以及二十世紀期間的美、蘇(俄)關係

更新時間:14:00 2024-02-22
發佈時間:14:00 2024-02-22

冷戰成因、發展及特點

課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級大國的對抗與關係緩和

冷戰的起因

  • 意識形態的矛盾、長期的互不信任、對戰後安排的分歧、美蘇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等等
  • 各個原因對導致冷戰爆發的相對重要性為何?哪項因素最重要?

思考點

  • 意識形態矛盾與互不信任早已存在,為何於1946年前未有爆發冷戰?
  • 美、蘇於戰時會議的分歧是基於雙方實力躍升、皆欲主導世界嗎? 圖片來源: AP/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 AP/達志影像

冷戰的特色

1. 美、蘇雙方在各項事件中以甚麼模式進行對抗?部分嚴重危機為何未有觸發直接戰爭?

  • 例如馬歇爾計劃與莫洛托夫計劃的推出,顯示雙方以組成敵對經濟集團作為對抗模式
  • 美、蘇於冷戰期間未有直接交戰,但以古巴導彈危機為例,它幾乎觸發核戰

思考點

  • 蘇聯與西方國家作出甚麼努力以化解危機或改善雙方的關係?

2.美國回應蘇聯的挑戰?還是蘇聯回應美國的挑戰?

思考點

  • 雙方基本上是互相挑戰或回應,沒完沒了?言之成理即可?
  • 史實例子:蘇聯擴張→美國於土耳其等建立導彈基地→蘇聯於古巴建立導彈基地→美國封鎖古巴→美蘇爆發衝突 一名古巴士兵正為一枚SAM-2導彈模型塗色。1962年導彈危機期間,SAM-2是蘇聯在古巴部署的其中一款導彈。
    一名古巴士兵正為一枚SAM-2導彈模型塗色。1962年導彈危機期間,SAM-2是蘇聯在古巴部署的其中一款導彈。

冷戰的結束

  • 戈巴卓夫的改革者角色、東歐衛星國及加盟共和國的持續不滿、蘇聯的長期經濟積弱、列根的強硬反蘇軍事策略等等
  • 各個原因對導致冷戰結束的相對重要性為何?哪項因素最重要?

思考點

  • 戈巴卓夫的取態與改革是否「加劇」境內不穩及「默許」東歐的衛星國脫離?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

冷戰的影響

(跨課題:冷戰、二戰後其他主要衝突、經濟協作)

  • 冷戰的爆發與發展對歐洲 / 世界有甚麼影響?
  • 冷戰為歐洲 / 世界帶來的好處與壞處是甚麼?
  • 評估有關好處與壞處的多少

思考點

  • 冷戰不一定只有壞處,亦帶來好處(例如推動兩大集團自身的協作)?
  • 冷戰的影響亦可展現於其他衝突(外力干預:美蘇對抗影響以阿關係的發展;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南斯拉夫內戰的觸發點之一),以及經濟協作(冷戰是推動還是妨礙歐洲的經濟協作 / 統合)

二十世紀期間的美、蘇(俄)關係

  • 追溯並解釋兩國關係
  • 歸納關係發展不同階段出現的背景及其促成的發展特徵
  • 可能只問及二十世紀上半葉,或問及整個二十世紀,因應時限作不同處理

思考點

  • 兩國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因素分別是甚麼?
  • 1917年共產俄國成立,美蘇互不信任;二戰期間成為戰時盟友;二戰後冷戰隨即爆發,關係起伏不定(冷戰展開→第一次緩和→冷戰再起→第二次緩和→尾聲及結束)

維基百科參考條目:冷戰

文:雅集出版社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