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傳奇|星島教室
發佈時間:12:23 2024-03-11
王昭君(約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出生於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她是漢元帝(公元前75年—公元前33年)的宮女,後來被派去匈奴和親。她與西施、貂蟬、楊玉環合稱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留下「昭君出塞」、「平沙落雁」、「畫工棄市」等故事。
名字與相貌之謎?
有關王昭君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班固(32年—92年)所寫的《漢書》〈匈奴傳〉:「單于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同為《漢書》的〈元帝紀〉載:「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意即漢元帝選宮女王檣賜予呼韓邪單于為閼氏(單于皇后)。有關王昭君的記載其實僅僅約數十字。
王昭君獲不少史書記載,但部分出現矛盾。先在名字方面,《漢書》〈匈奴傳〉記載:「王牆字昭君」,但同為《漢書》的〈元帝紀〉又指王昭君的名字為「王檣」。於《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中,又稱「昭君字嬙」,「昭君」變了本名,「嬙」反而成為了字。
《漢書》〈匈奴傳〉王昭君又號「寧胡閼氏」,當中「寧胡」帶有讓匈奴安寧,和平的意思,對應和親的本意。漢元帝亦因此事改元為「竟寧」(漢元帝的第四個年號),可見漢元帝對睦鄰匈奴的盼望。
後人又間稱昭君為「明妃」,這實源於晉人為避司馬昭(211年—265年)諱,才稱她為明君,後人遂稱她為明妃。
有關昭君樣貌之絕色,漢代史書本無有關陳述,實乃源自後來南朝時范曄(398年—445年) 的《後漢書》〈南匈奴列傳〉的記載:
「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當中「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能充分體現王昭君「落雁」之美,亦可明白後人把王昭君封為「四大美人」之因。
被畫師毛延壽醜化?
王昭君於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被選入宮成為宮女。傳說當時漢元帝命令宮廷畫師毛延壽(?—公元前33年)畫下宮女的容貌,然後參考畫作上宮女的美醜來選入後宮。毛延壽借此勒索宮女財物,王昭君拒絕,於是毛延壽便刻意將王昭君在畫中的形象醜化,致使王昭君落選。
王昭君亦因此失望,後來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公元前31年)朝見漢元帝,她請求外嫁匈奴。離開前,漢元帝終於得見王昭君的美貌,亦得悉毛延壽的欺君之罪,大怒下令將毛延壽等多位畫師一同抄家棄市,京師的畫師因此變得稀少,這便是「畫工棄市」的故事。
以上種種源自東晉葛洪(283年—343年)相傳所著的筆記小說《西京雜記》,內里記載了很多西漢軼事典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巿,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並工為牛馬飛鳥眾勢,人形好醜,不逮延壽。下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棄巿。京師畫工,於是差稀。」
毛延壽其實只是位列文中的首位畫師,但並未提到他就是將王昭君醜化的畫師。只是因為內容首提到他的名字,後人將之聯想在一起,毛延壽就背上畫醜王昭君的罪名,而所謂毛氏在昭君畫像上加上一顆痣的事情更不見得有記載。況且《西京雜記》只是小說集,里面所載的故事未能足信。
出塞與匈奴臣服
王昭君遠嫁匈奴後,邊疆的局勢似得以緩和。《漢書》〈匈奴傳〉中記載:「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單于驩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匈奴首領更派兒子到漢朝當人質,漢朝亦禮待之若上賓。匈奴不再派兵侵擾漢朝,兩者之間多年再無戰爭。
然而,有觀點認為漢元帝時期與匈奴的和平局勢與王昭君無關,學者認為漢元帝時匈奴已日益衰敗,而當時的漢朝緊接昭宣之治,仍留有強大國力,匈奴的臣服未必完全與王昭君有關。然而,王昭君促成漢室與匈奴之間交流的象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影響後世的「王昭君文化」
王昭君的影響既在一時,亦在後世,其衍生出古往今來的「王昭君文化」。「王昭君文化」指與王昭君有關的詩詞、小說及民間故事等,例子包括「昭君出塞」、「平沙落雁」、「畫工棄市」等故事。元代文人馬致遠(約1250年—1324年)根據《西京雜記》「畫工棄市」的故事創作出雜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甚至加入毛延壽叛國、匈奴興兵索求王昭君,漢朝屈辱服從的情節。此外,據統計,以王昭君作題材的詩詞亦有超過一千首,遍布不同朝代,包括漢代周仲(生卒年不詳)的〈昭君鏡〉、魏晉南北朝何遜(約472年—約519年)的〈昭君怨〉、隋朝薛道衡(540年—609年) 的〈昭君辭〉、唐代白居易(772年—846年)的〈過昭君村〉、宋代王安石(1021年—1086年)的〈明妃曲二首〉、明代李昱(生卒年不詳) 的〈王昭君歌〉、清代曹雪芹(1715年—1763年)的〈五美吟.明妃〉等,這些詩詞描繪及塑造了她浪漫及悲劇的形象。今時今日,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會定期舉辦昭君文化節,昭君文化節源於民間的昭君廟會,具體活動包括民族歌舞等。由於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而且王昭君加強了中原與邊疆的交流與合作,因此呼和浩特市積極舉辦此活動,以弘揚「王昭君文化」,大家有機會真的要去當地感受一下。
無論如何,帶有傳奇色彩的王昭君,在她的身上體現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特質,「自請出塞和親」之舉,體現了王昭君的智慧與勇氣,美麗與堅韌,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精神與品德我們都必須好好承傳。另外,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彼此的聯繫,為後來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貢獻。在文學與文化方面,她遠嫁匈奴的偉大舉動,其淒美的傳說,實為後世遺留了珍貴的文化意義和創作價值。
歷史思與行
- 王昭君為何在歷史上獲得正面評價?
- 歷史上還有哪些人像王昭君一樣,為和平而遠赴外地和親?
- 文學與歷史學有何關係?文學又如何影響歷史研究?
文化知識
和親:本義為和睦相親,後來亦有與外族聯姻的意思。
《漢書》:東漢班固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文: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黎慧芬
本欄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及校長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
延伸閱讀:
--
《星島申訴王》一周年生日送大禮,正舉行問卷調查,參加者有機會獲得足金串飾、Rasonic 電飯煲、英皇電影禮券及一田超市現金券,點擊答問題贏大獎:https://bit.ly/3P4s70j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https://bit.ly/3uJ3yyF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