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備戰中文科|卷一「閱讀能力」備試練習 課外文言文《左傳》〈子魚論戰〉
發佈時間:14:00 2024-03-11
〈子魚論戰〉《左傳》
今日金句︰
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
(1)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①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②也已。」弗聽。
(2)
冬十一月己巳朔③,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④成列,楚人未既濟⑤。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⑥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⑦殲焉。
(3)
國人皆咎⑧公。公曰:「君子不重傷⑨,不禽二毛⑩。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⑪,不鼓不成列⑫。」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⑬之人,隘而不列,天贊⑭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⑮,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⑯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⑰焉。三軍以利用⑱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⑲可也。」
【注釋】
- ①天下棄商︰上天不肯降福給商。此指上天不保佑宋國,因宋地是商的舊都,宋人是商微子的後裔。棄,抛棄,不保佑。
- ②赦︰宥,赦免。
- ③十一月己巳朔︰己巳年十一月一日。朔,農曆每月初一。
- ④既︰動作完成,完全、已經。
- ⑤濟︰渡河。
- ⑥陳︰通「陣」,此作動詞,指擺好陣勢。
- ⑦門官︰守衛宮門的士兵,此指國君的護衛。
- ⑧咎︰怪罪,責備。
- ⑨不重﹙chóng﹚傷︰不再殺傷已受傷的敵人。重,再,再次。
- ⑩不禽二毛︰不擒拿半老的敵人。禽,通「擒」,俘虜。二毛,頭髮黑白斑駁的人,指代年老的人。
- ⑪亡國之餘︰亡國者的後代。宋為商的後代,故宋襄公以此自謙。
- ⑫不鼓不成列︰不擊鼓進攻還沒擺好陣勢的敵軍。商周時期打仗有「成列而鼓」的規矩,是一種「禮儀之兵」的表現。
- ⑬勍﹙qíng﹚敵︰強勁的敵人。勍,強而有力。
- ⑭贊︰幫助,輔助。
- ⑮胡耇﹙gǒu﹚︰年紀大的人,或指年老、高壽。胡,年老。
- ⑯明恥︰使﹙士兵﹚認識甚麼是恥辱。使動用法。
- ⑰服︰﹙向敵人﹚屈服。
- ⑱三軍以利用︰軍隊的作用就是利用有利時機進攻求勝。三軍,指上、中、下三軍,泛指軍隊。用,施用,此指作戰。
- ⑲鼓儳﹙chán﹚︰鼓舞進攻不成陣勢的軍隊。儳,不整齊。
【分段要旨】
- 第一段︰宋楚泓水之戰在即,子魚諍諫,宋襄公不聽勸阻。
- 第二段︰記敍交戰過程,宋襄公執守「不鼓不成列」古訓招致戰敗。
- 第三段︰戰後檢討,子魚直指宋襄公不懂打仗,論說用兵之道。
〈子魚論戰〉文章賞析
宋襄之仁 禮儀用兵眾矢的
春秋時期,宋國與楚國在泓水打了一場仗,結果以宋的慘敗收場。原本,宋軍早已在河岸一方布好陣勢,完全可憑有利條件,先發制人,然而由於宋襄公執守「不鼓不成列」的古訓,錯失先機,吃了敗仗。他自己還受了股傷,不久便死去。這史上有名的「泓水之戰」,是怎樣發生的,又該如何評說?如果你也有興趣一探究竟,那就讓我們一起展讀經典史籍《左傳》,從中找到答案、尋求啟示吧。
內容分析
長於敍事 擅寫戰爭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左丘明所著﹙學界存有爭議﹚。本書主要記錄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且特別注重對戰爭的記述,故有「相砍書」之稱。這部史籍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敍事,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言,素來被尊為「散文之祖」。
〈子魚論戰〉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之一。此文對泓水之戰的始末有具體記述,重點是記錄宋襄公與子魚關於戰爭的言論。
卻說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位時倡行仁義,力爭做中原盟主。當時鄭國依附楚國,令到襄公非常不爽。於是,他在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率領衛、許、滕等國進攻鄭國。同年冬天,楚國出兵伐宋救鄭,於是有了這場泓水之戰。
宋襄公在準備應戰時,主管國家軍政的大司馬公孫固﹙即子魚﹚勸諫說,「上天不肯降福給我們這些商的後代已經很久了,可您還一心想着中興,這違背上天的罪過是不能赥免的!」子魚明顯是在勸他不要與楚軍打硬仗,可惜襄公根本不聽。
子魚論戰 直中要害
兩軍對決這天,宋軍已在泓水一邊布好陣,楚軍還在渡河。子魚說敵眾我寡,趁他們還沒完全渡過來,發起進攻吧。宋襄公說,不行。到了楚軍全部過河,但還未擺好陣勢的時候,子魚又提議進攻,宋襄公依然說不行。到了對方擺好陣,兩軍開戰,宋軍一擊即潰,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親兵也被全殲。宋國的臣民都在埋怨他們的國君,可是宋襄公卻這樣回應︰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即不攻擊受傷的人,也不擒拿年老的人﹚。他說,古人作戰「不以阻隘」﹙不靠關隘險阻取勝﹚、「不鼓不成列」,寡人雖是亡國殷商的後代,卻不能攻擊還沒擺好陣勢的敵人。對敵人講仁慈,好一個宋襄公。這正是成語「宋襄之仁」的由來。
子魚聽完他這一番話,直指「君未知戰」,即說宋襄公不懂打仗。他說,強敵因險隘而不成列,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困住他們狠狠地打,有何不可,又何須顧慮?強敵當前,來者都是我們的敵人,抓到就是俘虜,還管甚麼頭髮花不花白!他又說,訓練士兵時讓他們懂得甚麼是恥辱,勇敢作戰,就是為了多殺敵。敵人受傷為何不可再補一刀?如果不忍心,就應該一開始就不傷害他!如果憐惜那些長者,就乾脆不要打仗。他進而說,軍隊用來打仗求勝,鑼鼓大作是為了鼓舞士氣,攻擊沒有擺好陣的敵人也是完全應該的。
讀畢全文,看官作何感想?笑宋襄公的固執迂闊,感子魚的審時度勢、靈活變通?從今人的觀點來看,兵不厭詐,先發制人,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歷史總是自有因由,須客觀視之。這個故事,這番對話,事實上反映的是當時兩種對立的觀點,即「禮儀之兵」與「詭詐奇謀」的爭持。商周時期用兵打仗講的是「不鼓不成列」、「不殺黃口」、「不獲二毛」、「不相詐」。可是時移世易,到了宋襄公時代,講仁義反而不合時宜,他自己成了固守用兵之禮的最後樣板,也淪為天下笑柄。從此之後,此調不彈,可想世風的丕變。
層次分明 詳略有致
說回此文的寫作特色,最值得稱道的當是作者的記敍技藝。試想,一場史上有名的大戰,涉及多少因素、多少人物,以千頭萬緒來形容殊不為過。然而作者將歷史的聚光燈,投射在兩個人物身上,通過他們就同一場仗的不同言行,反映出一個大時代不同的價值取態與觀點交鋒。全文焦點集中,人物形象突出,宋襄公的固執,子魚的機辯,對照鮮明。子魚對戰爭的論說,建立在對襄公的批駁上,層層推進、要言不煩,鏗然有力,讀之暢快,令人擊節。作者站在歷史的高位審視春秋時代的人和事,選材刪繁就簡、取捨有道,敍述層次分明、詳略有致,展現出不凡的史識與史筆。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以客觀冷靜的筆調忠實記敍歷史事實,不加月旦,種種是非功過皆留待後人去評說。宋襄之仁,果如常人所言是婦人之仁,可有再反思的空間?
〈子魚論戰〉練習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斜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4分)
- a. 彼眾我寡
- b. 及其未既濟也
- c. 公傷股
- d. 門官殲焉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2分)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
3. 試根據文章內容完成下表。(4分)
攻擊時機 | 宋襄公不發動攻擊的原因 |
a. | 不憑借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 |
楚軍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陣勢。 | b. |
4.
- 子魚對於襄公的的做法有何看法?(2分)
- 你認同他的看法嗎?試加以說明。(4分)
參考答案
1.
- a. 對方
- b. 趁着
- c. 大腿
- d. 全部殺掉
2. 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
3.
- a. 宋軍已經排成戰鬥的行列,楚國人沒有全部渡過泓水。
- b. 不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
4. 子魚認為宋襄公不懂得作戰,在面對強大敵人時,對方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列的時候,是上天對己方的幫助,應趁此時攻擊對方。
正方說法:
我很認同子魚的看法,戰爭的本質就是要打敗對方,所謂兵不厭詐,只要能戰勝對方便是成功,而毋須理會這場戰爭到底是否在一個公平的情況下進行。再說,楚國本身就比宋國強大,這場戰爭從不是完全公平的,倘宋國能利用天險,把握進攻的時機,這反而能拉近彼此間在戰力上的差距,這才算是一場公平的戰爭。
此外,宋襄公又言君子不忍心再次傷害敵方的傷兵和老兵,可見襄公不攻擊正在渡河的士兵乃是出於「仁心」,但結果卻令己方全軍覆沒,而自己亦因傷死去,故在戰爭之上,對敵人的仁慈,實乃對己方士兵的殘忍。因此,無論是在情,抑或在理兩方面而言,襄公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故我同意子魚的看法,襄公真的是不懂得作戰。
反方說法:
我不認同子魚的看法,雖然是戰爭,但也應堂堂正正地交戰。襄公不是不知道在敵方渡河之時,攻擊對方能增加己方戰勝的機會,只是他不希望乘人之危,要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情況底下戰勝對手,就像足球比賽一樣,兩方球員鬥的是體能和技術,若對方有球員受傷,大家都會有共識先暫停比賽,在替換受傷的球員後,才重新作賽。同樣地,戰爭比的是雙方將領的謀略和士兵們的戰力,若趁敵方渡河時便攻擊對方,實非君子的行為。
此外,在現代的戰爭當中,也會視使用具有強大殺傷力武器的人為戰爭罪犯,受各國反對、譴責。因此,縱然在無情廝殺的戰場之上,一些規則,大抵還是要遵守的,故襄公不攻打渡河之兵,並非如子魚所言,不懂得作戰,他只是出於仁心而已。在這爾虞我詐的社會上,襄公的處事態度,反而更值得人們的加許和褒揚。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即可。)
題解
1.
- a. 彼,指「對方」;亦可解作「那」、「那個」,和「此」——「這個」相對。當「彼此」合用時,即解「你和我」,指「雙方」。
- b. 及,這裏解「趁着」、「乘着」的意思,例如「及早」中的「及」字,亦是解作「趁着」,即「趁早」之意。除了「趁着」外,「及」,也可解作「達到」。此外,亦可作「連詞」用,解作「和」。
- c. 股,解作「大腿」,和「懸樑刺股」中的「股」字意思一樣。如簡單以「增字法」處理,將之理解為「屁股」,便會貽笑大方了。
- d. 殲,解作「全部殺掉」,即「殲滅」的「殲」。和這個「歹」字有關的字大多都帶有「死亡」、「傷害」等負面的意思,如「死」、「殁」、「殉」、「殘」等。
在上述的字詞中,我們可以看到文言文「一詞多義」的特點,同學們必須多接觸文言文的不同意思,然後把它們牢牢記着,當往後看到相關的文言字詞時,才能得心應手地選出相應的解釋,從而對內容有更準確的理解。
此外,基於漢字字形上的特點,如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有時,我們根據字的形態、構造、偏旁等,也可嘗試猜出字詞的意思,上面的「殲」字,便是其中一例。
2. 「宋公」,即「宋襄公」,若學生直錄「宋公」也可,這裏是借代宋襄公及其軍隊,可簡單理解為「宋軍」;「及」,即連詞「和」;「楚人」,即「楚國人」,於此可理解為「楚軍」;「戰」,解作「交戰」;「於」,作介詞用,可譯作「在」,用以引出作戰的地方;「泓」,即「泓水」,是地方名。整句直譯為「宋襄公和楚國人交戰在泓水」。再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地方提前,變成「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這種「語序顛倒」的情況,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見,同學在語譯時,可多加留意。
3.
- a. 見「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句。「既」,表示「已經」、「完成了」的意思。「既成列」,即「已經排好隊列、陣勢」;「未既」,即「未完成」的意思;「濟」,指「渡河」。「未既濟」整句的意思是「未完成渡河」,即在「渡河之際」——有些士兵已過河,有些則乃在河中,有些甚至還在對岸,未開始過河。
- b. 見「不鼓不成列」句。這裏的「鼓」字,作動詞用,解作「擊鼓攻擊」。古人進攻時會擊響戰鼓,在鼓舞士氣之餘,亦可作指揮作戰之用。
4. 子魚的看法見「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句。
至於個人看法的部分,論點不拘,只須提出明確的理據加以論證即可。
撰文:蔡益懷 筆名南山,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家,長年在專上學院任教「創意寫作」及「中文寫作」等課程。著作有《小說,開門》、《妙筆生花》、《古文名篇導賞》等。散文〈師道〉獲「首届全球豐子愷散文獎」,《妙筆生花》獲香港出版獎(2017)。
出題和解題:嚴聯昆老師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中文科老師、香港大學教育博士、香港大學中國語文教育教育碩士(優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學碩士、香港大學學位教師教育文憑(主修中國語文教育)、香港城市大學中文榮譽文學士(一級榮譽)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DSE備戰中文科|卷一「閱讀能力」備試練習 課外文言文《楚辭》〈卜居〉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