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 反帝反封建 促進中國現代化|悅讀歷史

更新時間:14:00 2024-08-30
發佈時間:14:00 2024-08-30

與五四運動關係密不可分的新文化運動,兩者互為影響,大為宣揚現代化思潮,鼓勵去除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思想運動引發一連串的社會反應,更帶動了一代青年的思想進步,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大大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

香港五四青年節2023金紫荊廣場五四升旗禮。
香港五四青年節2023金紫荊廣場五四升旗禮。

文化衝擊引發改革需要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與西方列強的接觸越來越頻密,國人漸漸意識到國家的不足,認為有改革的必要。及至清朝被推翻,中國經歷政治變革之時,知識分子也覺得傳統文化落後,阻礙社會發展,於是提倡改用新文化。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這本雜誌次年更名為《新青年》,提倡民主及科學等新思想,很多有名的文人,包括魯迅及胡適都有參與撰文或編輯。另外,蔡元培於1916年獲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後,推動平民教育及自由開放的思想,令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一眾知識分子的推動下,不同的論述漸漸引起社會關注,形成新文化運動。

《青年雜誌》第一期(1915年9月15日)。後改名《新青年》。(維基百科圖片)
《青年雜誌》第一期(1915年9月15日)。後改名《新青年》。(維基百科圖片)

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

新文化運動發生在民國時期,提倡民主及科學、社會主義等西方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批判,例如反對迷信及禮教,甚至是反對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也鼓勵使用白話文,推動文學革命、重新整理及考證古代歷史、推動國語運動;甚至是漢字拉丁化,即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運動對傳統有不少批判,部分主張激進,甚至支持全盤西化,因此在知識分子之間也有意見分歧。

山東問題激發愛國熱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巴黎和會,期間與列強討論山東權益問題。由於日本打算侵略山東,加上中國的軍閥政府出賣國家主權,因此列強將權益讓給日本,而非交回中國。
事件引致中國民憤,學生在1919年5月4日上街遊行抗議,史稱「五四運動」。其後全國各地罷課、罷市及罷工,以支持學生,迫使中國拒絕簽署對德和約,令「山東問題」成為懸案。最終中日兩國於1922年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內容包括日本從山東撤軍、中國贖回膠濟鐵路等,遂解決「山東問題」。
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及禮教,重視科學與民主,對當時的學生啟發甚大,鼓勵他們擺脫舊思想,反對軍閥的專制統治。另一方面,五四運動進一步刺激學生的思想,加強了社會的反傳統思潮,令新文化運動發展得更為蓬勃。這兩場運動都與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相關,同樣是想拯救國家,兩者互相影響,亦有學者認為新文化運動其實是五四運動的一部分。

1919年5月4日,天安門廣場聚集北京13家大學逾3000名學生。(維基百科圖片)
1919年5月4日,天安門廣場聚集北京13家大學逾3000名學生。(維基百科圖片)
因為山東問題,激發學生發起大規模遊行抗議、街頭集會,學生發表演講,鼓勵抵制日貨。圖為1919年清華學生在體育館前焚燒日貨。
因為山東問題,激發學生發起大規模遊行抗議、街頭集會,學生發表演講,鼓勵抵制日貨。圖為1919年清華學生在體育館前焚燒日貨。

傳播西方思想影響日後政局

新文化運動亦成功推動了西方思想的傳播,例如促進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對日後的局勢影響深遠。傳統文化遭嚴厲批判,有助思想解放,家庭倫理亦出現變化,社會開始反對納妾,提倡自由戀愛,婦女權益受到關注。文學方面,白話文文學興起,相關著作越來越多,更湧現魯迅、郁達夫及郭沫若等文學家。雖然儒家思想受到猛烈衝擊,但未被完全推翻。有學者認為舊思想仍有值得保留的地方,支持融合中西哲學,推動「新儒家」的發展。
時至今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討論仍未停止,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西方思想的吸收及運用,仍然是知識分子的重要議題。

1949年,中央政府正式宣布5月4日為五四青年節,14至28歲青年放假半天。至今每到五四都有各種紀念活動,還會舉行成人儀式。
1949年,中央政府正式宣布5月4日為五四青年節,14至28歲青年放假半天。至今每到五四都有各種紀念活動,還會舉行成人儀式。
(左起)魯迅、郁達夫及郭沫若。其中後世對郭沫若評價褒貶不一,備受爭議。郁達夫與魯迅和郭沫若均私交甚篤,雖然魯郭二人文人相輕。
(左起)魯迅、郁達夫及郭沫若。其中後世對郭沫若評價褒貶不一,備受爭議。郁達夫與魯迅和郭沫若均私交甚篤,雖然魯郭二人文人相輕。

新文化運動重要人物

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1915年,陳獨秀創辦了《新青年》雜誌(原名《青年雜誌》),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開創人和領袖之一。陳獨秀在文章〈敬告青年〉中,宣揚6種青年應該要有的精神:「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後再提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正是由此而來。

 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1915年第1卷第1期,第13、14頁。
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1915年第1卷第1期,第13、14頁。

胡適推動白話文寫作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與領袖之一。1917年初,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其中提出「八個主張」,全力推動白話文寫作:「一、須言之有物;二、不摹倣古人;三、須講求文法;四、不作無病之呻吟;五、務去濫調套語;六、不用典;七、不講對仗;八、不避俗字俗語。」
胡適不但提出革新中國文學的主張,還有親身實踐,以白話文創作新詩,著有《嘗試集》。儘管他的文學作品成就不高,但他大膽提出白話文寫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一樣是很重要的人物。

〈文學改良芻議〉
〈文學改良芻議〉

魯迅現代文學第一人

新文化運動中,白話文創作成就最高者,非魯迅莫屬。魯迅的白話文創作,無論是小說、散文、散文詩、學術研究、譯作,都取得非常高的成就,真正成功以白話文創作出具有現代特色的文學作品。
他的小說代表作《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等,一方面以生動有力的文字描繪了當時的社會,另一方面深刻地表達出反封建、反禮教、反傳統,反迷信的思想。此外,他的散文更別具一格,以論理為主,形式靈活,稱為「雜文」。其題材廣泛,形象鮮明,論辯犀利,文風多變,毛澤東譽之為「匕首」和「投槍」,批判有力。

魯迅作品精選(全套共6冊)
魯迅作品精選(全套共6冊)

文: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