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 反帝反封建 促進中國現代化|悅讀歷史
發佈時間:14:00 2024-08-30 HKT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3055ccd98b579e165b85495ea4e8b978/2024-08/172501523158717.jpg)
與五四運動關係密不可分的新文化運動,兩者互為影響,大為宣揚現代化思潮,鼓勵去除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思想運動引發一連串的社會反應,更帶動了一代青年的思想進步,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大大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
![香港五四青年節2023金紫荊廣場五四升旗禮。 香港五四青年節2023金紫荊廣場五四升旗禮。](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8ff1f659624a7774b9381a188b9d783c/2024-08/2023__0.jpg)
文化衝擊引發改革需要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與西方列強的接觸越來越頻密,國人漸漸意識到國家的不足,認為有改革的必要。及至清朝被推翻,中國經歷政治變革之時,知識分子也覺得傳統文化落後,阻礙社會發展,於是提倡改用新文化。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這本雜誌次年更名為《新青年》,提倡民主及科學等新思想,很多有名的文人,包括魯迅及胡適都有參與撰文或編輯。另外,蔡元培於1916年獲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後,推動平民教育及自由開放的思想,令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一眾知識分子的推動下,不同的論述漸漸引起社會關注,形成新文化運動。
![《青年雜誌》第一期(1915年9月15日)。後改名《新青年》。(維基百科圖片) 《青年雜誌》第一期(1915年9月15日)。後改名《新青年》。(維基百科圖片)](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b0deb719eda6b1a2756f6dd56fc8cc12/2024-08/ezgif-2-6b384d029e.jpg)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b28a95d98293c7881baeb060edb62b91/2024-08/STX02P052__.jpg)
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
新文化運動發生在民國時期,提倡民主及科學、社會主義等西方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批判,例如反對迷信及禮教,甚至是反對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也鼓勵使用白話文,推動文學革命、重新整理及考證古代歷史、推動國語運動;甚至是漢字拉丁化,即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運動對傳統有不少批判,部分主張激進,甚至支持全盤西化,因此在知識分子之間也有意見分歧。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7a6ea955fade06125145f455cf3f7c0a/2024-08/2_6_51.jpg)
山東問題激發愛國熱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巴黎和會,期間與列強討論山東權益問題。由於日本打算侵略山東,加上中國的軍閥政府出賣國家主權,因此列強將權益讓給日本,而非交回中國。
事件引致中國民憤,學生在1919年5月4日上街遊行抗議,史稱「五四運動」。其後全國各地罷課、罷市及罷工,以支持學生,迫使中國拒絕簽署對德和約,令「山東問題」成為懸案。最終中日兩國於1922年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內容包括日本從山東撤軍、中國贖回膠濟鐵路等,遂解決「山東問題」。
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及禮教,重視科學與民主,對當時的學生啟發甚大,鼓勵他們擺脫舊思想,反對軍閥的專制統治。另一方面,五四運動進一步刺激學生的思想,加強了社會的反傳統思潮,令新文化運動發展得更為蓬勃。這兩場運動都與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相關,同樣是想拯救國家,兩者互相影響,亦有學者認為新文化運動其實是五四運動的一部分。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ab53f1645236af9eac568fd707f816cf/2024-08/1_44.jpg)
![1919年5月4日,天安門廣場聚集北京13家大學逾3000名學生。(維基百科圖片) 1919年5月4日,天安門廣場聚集北京13家大學逾3000名學生。(維基百科圖片)](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f5586ed31efaf08f2274a102d2607043/2024-08/Chinese_protestors_march_against_the_Treaty_of_Versailles__May_4__1919_.jpg)
![因為山東問題,激發學生發起大規模遊行抗議、街頭集會,學生發表演講,鼓勵抵制日貨。圖為1919年清華學生在體育館前焚燒日貨。 因為山東問題,激發學生發起大規模遊行抗議、街頭集會,學生發表演講,鼓勵抵制日貨。圖為1919年清華學生在體育館前焚燒日貨。](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05d13755c13621a4e15b71d827d98d81/2024-08/STX02P01__1919_.jpg)
傳播西方思想影響日後政局
新文化運動亦成功推動了西方思想的傳播,例如促進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對日後的局勢影響深遠。傳統文化遭嚴厲批判,有助思想解放,家庭倫理亦出現變化,社會開始反對納妾,提倡自由戀愛,婦女權益受到關注。文學方面,白話文文學興起,相關著作越來越多,更湧現魯迅、郁達夫及郭沫若等文學家。雖然儒家思想受到猛烈衝擊,但未被完全推翻。有學者認為舊思想仍有值得保留的地方,支持融合中西哲學,推動「新儒家」的發展。
時至今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討論仍未停止,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西方思想的吸收及運用,仍然是知識分子的重要議題。
![1949年,中央政府正式宣布5月4日為五四青年節,14至28歲青年放假半天。至今每到五四都有各種紀念活動,還會舉行成人儀式。 1949年,中央政府正式宣布5月4日為五四青年節,14至28歲青年放假半天。至今每到五四都有各種紀念活動,還會舉行成人儀式。](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5116e72ba5bc68a72446a4c32024b3b3/2024-08/STX02P02__.jpg)
![(左起)魯迅、郁達夫及郭沫若。其中後世對郭沫若評價褒貶不一,備受爭議。郁達夫與魯迅和郭沫若均私交甚篤,雖然魯郭二人文人相輕。 (左起)魯迅、郁達夫及郭沫若。其中後世對郭沫若評價褒貶不一,備受爭議。郁達夫與魯迅和郭沫若均私交甚篤,雖然魯郭二人文人相輕。](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f0be3650c4d40c30aed0c0180d8b3101/2024-08/Pic.jpg)
新文化運動重要人物
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1915年,陳獨秀創辦了《新青年》雜誌(原名《青年雜誌》),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開創人和領袖之一。陳獨秀在文章〈敬告青年〉中,宣揚6種青年應該要有的精神:「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後再提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正是由此而來。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16ad63849eb2784d20039954ec311039/2024-08/STX02P03__.jpeg)
![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1915年第1卷第1期,第13、14頁。 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1915年第1卷第1期,第13、14頁。](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8bf71972bc9a3d79538bdc9b33d78dda/2024-08/7bef383fd348412a4afa760868a5d20d4908b76f.jpg)
胡適推動白話文寫作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與領袖之一。1917年初,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其中提出「八個主張」,全力推動白話文寫作:「一、須言之有物;二、不摹倣古人;三、須講求文法;四、不作無病之呻吟;五、務去濫調套語;六、不用典;七、不講對仗;八、不避俗字俗語。」
胡適不但提出革新中國文學的主張,還有親身實踐,以白話文創作新詩,著有《嘗試集》。儘管他的文學作品成就不高,但他大膽提出白話文寫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一樣是很重要的人物。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6e0cd811ba68148ac63c6e5f3ec1173f/2024-08/STX02P06__.jpg)
![〈文學改良芻議〉 〈文學改良芻議〉](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8fe03e33ab314dbeda0da4616a16b900/2024-08/1534519143-3714233590_wn.jpg)
魯迅現代文學第一人
新文化運動中,白話文創作成就最高者,非魯迅莫屬。魯迅的白話文創作,無論是小說、散文、散文詩、學術研究、譯作,都取得非常高的成就,真正成功以白話文創作出具有現代特色的文學作品。
他的小說代表作《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等,一方面以生動有力的文字描繪了當時的社會,另一方面深刻地表達出反封建、反禮教、反傳統,反迷信的思想。此外,他的散文更別具一格,以論理為主,形式靈活,稱為「雜文」。其題材廣泛,形象鮮明,論辯犀利,文風多變,毛澤東譽之為「匕首」和「投槍」,批判有力。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4dc1a97522399dd003db9a36260abec1/2024-08/STX02P04___0.jpg)
![魯迅作品精選(全套共6冊) 魯迅作品精選(全套共6冊)](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8458bdc815e39540813610593971cba5/2024-08/ezgif-4-0a0b80d702.jpg)
文: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