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們的飲食世界|哲學信箱
發佈時間:14:00 2025-02-11 HKT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587ed8e5e55d611c00863507fd10777b/2025-02/02_11__.jpg)
編輯先生:
你好,我是一名中四學生,讀書平平無奇,但腦袋總是愛想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有時候想不出來還會睡不安,吃不好,我是一個怪人吧。最近,我們班換了一次位置,我旁邊的同學有一個噁心的習慣,他特別喜歡在中文課的時候挖鼻哥。更可怕的是,他還會津津有味地享用他的「戰利品」,我每次都強忍着,在心裏提醒自己,中文課的時候絕對不要望向他。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5de8c640e866ca360fe10bad2c219842/2025-02/overworked_people2.jpg)
一個星期了,我實在忍受不了,可是回心一想,其實世界各地也有很多噁心的食物,例如貓貓狗狗、蝸牛,甚至原始部落有吃人肉的習俗,我突然好奇,為甚麼鼻屎不能是食物呢?「食物」有一套嚴格的定義嗎?我覺得這個想法實在既奇怪又迷人,總是吸引着我不得不想出答案。
編輯先生,你能給我一點意見嗎? 常空虛
探索我們的飲食世界
人每天都要吃飯,食物是生存的必須品,甚至在現代物質豐富的社會,美食是我們的共同信仰。但是,各位同學又有沒有認真想過「食物」到底是甚麼呢?為甚麼有些人愛吃榴槤,另一些卻恨之入骨,聞之欲吐呢?食物的價值是純粹主觀的品味嗎?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一邊享用午餐,一邊與一起聚餐的好朋友慢慢細想,回頭一想,用餐除了吸收營養、享受美食,更是人與人連結的重要一環。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23e3d9e91e6f8a498a520f323934c9f7/2025-02/young-asian-korean-woman-eating-side-dishes-japanese-local-restaurant-texting-smartphone-smiling-girl-using-mobile-phone-holding-chopsticks-try-appetizer-tray-with-grilled-eel-rice.jpg)
例如官場流行請客食飯,甚至國家元首會面也少不免共聚一桌,舉着酒杯談國家大事。大膽地說,食物,上至可以影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下至可以使家庭和睦,食物可引起的思考實在多不勝數。今期和大家聊聊食物的幾種定義,談談「食」這回事。
卡普蘭 David M. Kaplan
- 哲學家:卡普蘭 David M. Kaplan(1966年—)
- 在某種定義下,鼻屎也可以是食物。(設計對白)
「每當我們思考甚麼是食物時,總是帶着一些模糊不清的前設地把某物視為食物。」
哲學家卡普蘭是北德克薩斯大學哲學系教授,著作《食物哲學》(《Food Philosophy》)正是帶領讀者思考食物引起的一系列哲學問題,例如食物的定義、食物與藝術、食物的倫理等等。主題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內容扎實有趣,「為食」的同學不妨一讀。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6b3fb29ed2a9083786a9b730d2593d37/2025-02/9780231167918.jpg)
甚麼是食物?
正如卡普蘭在書中所說「每當我們思考甚麼是食物時,總是帶着一些模糊不清的前設地把某物視為食物。」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把某些東西歸類為食物,另一些東西歸為不能吃,這種分類法似乎是與生俱來般自然,使我們甚至忽略了這道最基本的問題。然而,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便會發現不同人、不同文化,對於「食物」的理解多少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不是常常看見嬰兒把玩具放進嘴巴嗎?這便證明了,食物這個概念並不是天生擁有,而是經過後天學習和模仿,慢慢形成的分類系統。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afffc7cfef50d63058c6feae6122f7db/2025-02/newborn-baby-is-lying-soft-bed-children-s-emotions-education.jpg)
以下將介紹卡普蘭在書中介紹的三種食物的定義:
從客觀角度看食物
食物可以從生物學和營養學的角度來定義。根據這一觀點,食物是提供人體所需能量和營養成分的物質。這些成分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他命和礦物質等。食物的主要功能是維持生命,促進生長和發展。在這種意義上,食物的定義是科學的、客觀的,無關文化和個人喜好。在健康飲食和健身文化的潮流下,這種觀點看似合情合理。大家若有一位健碩的朋友便會明白,在他眼中,所有食物彷彿都變成誘人的蛋白質和討厭的脂肪。不過,很多我們平日難以接受的東西,便會根據這個定義偷偷竄進我們的餐桌,例如各式各樣的小昆蟲都是富有營養價值的「好食物」,光是想像,已令怕蟲的筆者打個冷顫。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87392c889368aff6323267ee42cd02ac/2025-02/animal-vegetable-sources-omega-3-acids-balanced-diet-concept-assortment-healthy-food-woodent-table.jpg)
從文化角度看食物
食物的定義並不僅限於營養成分。文化背景對食物的定義和價值有着深遠的影響。例如漢文化圈以米飯為主食的飲食習慣、西方的各種肉類菜式、東南亞盛產的水果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平日耳熟能詳的飲食文化。這些文化差異不僅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飲食習慣,也揭示了食物背後的社會價值觀和傳統。不過,在中國,某些食材如貓狗肉被視為美味,而在許多其他文化中,這類食物則被視為禁忌。此外,法國人對蝸牛的喜愛,與其他地方人們的反感形成鮮明對比,有些原始部落甚至有食人肉的習俗。在此定義之下,每當我們過完疲累的一天後,回到家中撫摸那隻可愛的小貓小狗時,也得小心擦掉垂涎三尺的口水。
畫作中亦可反映飲食文化差異:
延伸閱讀:邊食邊講 茶記美食說香港史|專題故事
從主觀角度看食物
食物的定義也可以從個人的主觀體驗出發。對於每個人而言,食物的意義可能因經歷和偏好而異。有人可能會對某些食物產生強烈的食欲,甚至將非傳統的食材視為食物。例如,有人看到膠袋會吞口水,這在一般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對於這位個體而言,膠袋成了他的「食物」。這種主觀的定義挑戰了傳統的食物觀念,讓我們反思食物的本質和我們的需求。又如來信中提到那位愛吃鼻屎的同學,因為這陀東西能引起他的食欲,對於這個體而言,鼻屎確實是他的「食物」。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02879c30873e478e31b500202c50e5eb/2025-02/woman-following-recipe-digital-tablet-while-cooking-salad-sandwich-kitchen-online-learning-cooking-class-concept.jpg)
食物的哲學探索讓我們看到,食物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物質,更引伸很多值得思考的哲學問題。哲學問題一般難有定案,以上的說法純屬拋磚引玉,希望這篇文章能激發更多的思考,讓我們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能和朋友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
文:盧家彥 圖:HKMOA、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換了身體但意識一樣 會是同一人嗎?科幻中的哲學|STEM教室
哲學教室 | 到底要不要做個好人?堅守道德正義就會有好的人生嗎?
哲學教室 | 如果「基因工程」可訂製最好的孩子 世界會更美好嗎?合乎倫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