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皇朝覆滅前奏|星島教室
發佈時間:12:06 2025-02-10 HKT
![明末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皇朝覆滅前奏|星島教室](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36cf5c494b316a528af70eeb94fdc5cc/2025-02/EDU10022025A2C.jpg)
當大明皇朝的歷史步入晚明,已呈日薄西山之勢,輝煌不再,暮氣沉沉。而「明末三案」——梃擊案、紅丸案與移宮案,打破了皇朝殘存的寧靜,在波譎雲詭的政治舞台上掀起驚濤駭浪,將朝廷內部的千瘡百孔、黨爭的激烈殘酷展露無遺。本就搖搖欲墜的明朝統治,在這一連串事件衝擊下,如風中殘絮加速走向滅亡。故《明史》評:「三案構爭,黨禍益熾,可哀也夫!」
延伸閱讀:無處不在的機械原理|星島教室
宮廷三案
梃擊案:刺殺疑雲
梃擊案於萬曆四十三年發生,據《明神宗實錄》所載,「有瘋癲男子一名持棗木棍入慈慶宮(即皇太子朱常洛居所),擊傷守門內官李鑒,直至前殿簷下,為內官韓本用等所獲,付東華門守衛指揮朱雄收之」,此消息令朝野震驚,人心惶惶。乍看之下,此似是一樁單純的刺殺案件,然其背後隱藏的政治暗流,卻似深不可測之幽潭。當時,萬曆帝寵愛鄭貴妃,欲讓福王朱常洵承繼大統,由此引發「國本之爭」。梃擊案發生後,眾人猜測這是鄭貴妃及其黨羽的陰謀,意在為福王掃除繼位障礙。然而明廷處置此案卻含糊不清,涉案男子張差被冠以瘋癲之名處死,相關涉案者未受深究,這結果無法服眾,各方矛盾激化,黨爭之火亦因此越燃越烈。
![梃擊案(《三案始末》插圖) 梃擊案(《三案始末》插圖)](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808508234ffc4178b88ea2dc31953f17/2025-02/1_1_53.png)
紅丸案:新帝駕崩
紅丸案,如梃擊案之續曲,接踵而至。鄭貴妃見廢太子無望,欲獲其歡心,遂向太子朱常洛進獻八名美女,使其沉溺於酒色。萬曆四十八年,神宗駕崩,朱常洛即位為光宗,可他登基伊始便病魔纏身。究其原因,文秉在《先撥志始》言及光宗︰「一日,退朝內宴,以女樂承應,是夜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病體由是大劇。」可見其縱慾傷身與鄭貴妃脫離不了關係。此時,御醫崔文昇進以瀉藥,使光宗身體更虛,如風中殘燭。隨後鴻臚寺丞李可灼獻上紅丸,稱是仙丹,光宗不顧閣臣勸阻服下。初時病情有所好轉,再服一紅丸之後,光宗轉瞬崩逝,在位僅三十日。對於紅丸究竟是何物,朝堂上眾說紛紜,大臣們迅速分化陣營,相互攻訐。支持者以李可灼獻藥初衷為由為其辯護,反對者則認定紅丸是光宗死因,要求嚴懲相關勢力。東林黨人藉此機會攻擊政見相左者,朝廷政治環境搖搖欲墜,新帝之死也籠罩在神秘迷霧中。
![紅丸案(《三案始末》插圖) 紅丸案(《三案始末》插圖)](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10e52ccca80a5fa83b851de3402a6a81/2025-02/2_1_27.png)
移宮案:黨派紛爭
光宗駕崩後,移宮案又起。光宗寵妃李選侍佔居乾清宮,妄圖挾持將即位皇帝的朱由校以把持朝政。以東林黨人為首的大臣們擔憂李選侍成為第二個鄭貴妃,便聯合要求她移出乾清宮。雙方僵持不下,最終李選侍在大臣逼迫下移出,朱由校即位為熹宗。移宮案看似宮廷繼位之爭,實則是黨派利益糾葛延續,東林黨人藉此擴大自身權力,反對者也對其口誅筆伐,朝廷亂象紛呈。
延伸閱讀:趙孟頫 才華洋溢的書畫家|星島教室
廢相惹禍
明末「宮廷三案」絕非尋常: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三案看似不盡相同,卻相互牽連,一屬持梃到慈慶宮(皇太子朱常洛居所)傷人;二屬明光宗(朱常洛)二服紅丸即斃;三屬受光宗寵愛的李選侍移居噦鸞宮,但均與皇帝威權和文官系統有關。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置相》篇開首即言:「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又言︰「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逮內閣首揆張居正歿,神宗親政,人去政息,輒後光宗、熹宗國政日趨窳敗,方緣閹患黨禍之熾烈,流寇滿夷交侵而亡國。
觀有明歷史,蓋太祖以胡惟庸案廢除宰相,內閣制取代宰相制,維護朱氏皇朝天下。後歷成祖、仁宗、宣宗之世,內閣雖迭有發展,閣臣得預聞機務,但礙於閣臣名位不正(因當時六部尚書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長官,大學士只是備顧問;即便神宗老師兼內閣首揆張居正也須勾結司禮監馮保,方能舒展抱負),迭遭廷臣、言官刁難,官僚制度運作失效,行政效率遂是大降。這些因素已為明中葉以後國運定了調,三案之發生和處理經過,莫不與此有關。明神宗雖貴為皇帝,但仍受制於文官系統。正如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所言:「皇位是一種社會制度……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的規範,但是道德規範的解釋卻分屬於文官。」正是這種權力制衡和角力,使得皇帝難為所欲為。即便神宗立太子一事,也因言官等交章攻擊,「不能廢長而立愛」,神宗逼於公論,最後還是立了長子朱常洛,埋下日後明末三案的發生,並導致黨爭不息,戕害國家之根本。
黨爭激化與國運衰敗
先論梃擊案,牽涉到神宗寵妃鄭貴妃,東林黨人主張嚴究,神宗和非東林黨人則謀草草了事,最後弄到二十五年不上朝的神宗親自出面,帶着皇太子朱常洛和皇孫,向大臣闢謠,為鄭貴妃辯解,朱常洛也當眾說出:「瘋癲之人宜速決」,事件才告一段落。次論紅丸案,東林黨人疑鄭貴妃指使毒殺光宗,主張嚴辦,非東林黨反對之,又掀起一場爭論。再論移宮案,東林黨大臣楊漣、左光斗等堅決主張把李選侍移至宮妃養老之噦鸞宮,非東林黨方從哲等則認為不應待薄先皇妃嬪,移宮「遲亦無害」;結果楊、左堅持下,李選侍移居噦鸞宮,然後皇長子方即位為熹宗。熹宗即位後,寺宦魏忠賢使人編《三朝要典》,為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翻案,藉此打擊東林黨人,復造所謂《東林點將錄》,凡不附忠賢者皆為東林黨人而加逼害。
總而觀之,明末三案將朝廷的注意力轉移在宮廷內耗,衍生官場黨爭越演越烈,歸因明初廢相後閣部爭權、言官清議等文官系統問題,加上皇帝昏庸,造就宦官擅權,國是日非,明末三案或可看作國勢衰落下的宮廷縮影。
延伸閱讀:戰略物料「四大天王」|星島教室
歷史思與行
- 明朝廢相而實行內閣制,這政治制度變動對明末三案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可試從三案的處理過程、決策速度、各方權力制衡等方面方析。
- 從明末三案的整個過程來看,你認為哪宗案件對明朝的衰亡造成最關鍵的作用?
- 明末三案所引發的黨爭日益激烈,最終導致官場陷入混亂,國家治理亦出現失序的情況。有鑑於此,你認為該如何避免類似情況再次出現?
內閣制度演變
四輔官、殿閣大學士
明太祖廢除宰相後,初時曾任四輔官與皇帝講論治國之道,但由於政務繁多,又於翰林院選人為殿閣大學士,擔當皇帝的顧問,商討政務。
內閣大學士
明成祖選拔大學士入值文淵閣,始有內閣的設立。此時內閣大學士地位較低,品秩不過五品,亦無決策權。至仁宗、宣宗時,閣臣具有票擬權(即檢閱奏章後寫下辦法意見,再呈給皇帝定奪),地位漸崇。
內閣首輔
世宗以後,內閣首領被稱為「首輔」;神宗時,首輔地位儼如宰相,成為輔政權臣。然而,由於閣臣名位不正,缺乏法定決策權力,始終受到六部尚書等官員的制約。
本欄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及校長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
文: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中國歷史科科主任許茵茵、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中國歷史科老師黃彥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