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資源緊絀 開源節流供應更多單位|公民社會
發佈時間:14:00 2025-04-05 HKT

事件
- 政府推出多項政策,打擊濫用公屋,同時興建更多單位
人物/ 持份者
- 香港政府
- 房屋局、房委會、房協
- 社區組織、區議員
- 公共屋邨住戶

時間
- 2023年至今
地點
- 香港
背景認知
節流:打擊濫用查富戶
香港公共房屋資源緊絀,不少基層市民一屋難求。政府及房委會、房協先後推出多項「節流」措施,包括收緊富戶政策、加強屋邨管理、推行舉報獎勵等措施打擊濫用行為,提升公屋資源流轉的效率。
事實上,房委會自2023年10月開始已要求住戶每兩年申報一次居住情況及是否擁有香港住宅物業,若擁有住宅物業,需在一個月內申報,否則可能面臨被收回單位,又採用查核電錶、水錶、車輛登記記錄及信箱等方法,以識別住戶是否屬「富戶」或未如實申報資產。
為鼓勵市民參與監察,房委會今年1月推出「善用公屋資源獎勵計劃」,為提供確切情報並以實名作出舉報濫用公屋的市民提供3,000元獎賞,以及早識別及調查濫用個案。另一方面,屋邨管理扣分制自去年12月起「加辣」,針對違規行為如違規佔用、高空擲物、餵飼野鴿等作出更嚴厲的懲治,以加強阻嚇力,防止濫用。

開源:10年建41萬個單位
而在「開源」方面,增加土地供應是實現建屋目標的關鍵,政府致力大幅增加房屋供應量,以緩解本地房屋的殷切需求。2023年《施政報告》提及政府計劃在未來10年興建41萬個公屋單位,較目標多約10萬個;未來10年亦將有3,370公頃熟地供應,比前一年預測增加90公頃,現時公屋輪候時間已回落至5.3年。

連同「簡約公屋」在內,預計公營房屋供應總量在未來5年將達到17.2萬個單位,而「簡約公屋」作為過渡性措施,則旨在短期內為輪候多年、居住環境惡劣的基層市民提供適切住房。

相關文章:長遠房屋策略|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4萬伙 資助出售單位供應增3.1萬
持份者觀點



事件分析
2年收回5千濫用戶
房委會自前年起推行打擊濫用公屋單位措施後,上兩個年度共收回5,000個被濫用和違反租約或房屋政策的公屋單位,回收的單位相當於興建一條中型屋邨。房協數字亦顯示,2023年上半年舉報數量已較去年全年增加近1.5倍,部分住戶更被揭擁有過千萬元住宅物業、30幅土地,或超出公屋收入及資產限額,有濫用公共資源之嫌。雖然措施在「打濫」方面具一定成效,但亦面臨不少挑戰。

扣分制執法不均惹矛盾
首先,公屋管理扣分制實施多年,在2021至2022年間房委會共錄得約4萬宗扣分個案,政策雖對租戶違規行為發揮一定的震懾作用,但在執行過程中仍有諸多掣肘,例如人手不足和巡查困難,而政策的覆蓋範圍亦有限。現時租置屋邨內的公屋單位規管行為數目僅為公共屋邨的一半,部分違規行為如亂拋垃圾、冷氣機滴水等甚至不會扣分,反映政策在不同類型屋邨之間未能實現公平執法。部分市民亦對「加辣」後的扣分制表現反感,認為懲罰過於嚴厲,或會進一步引發矛盾,影響政策成效。
對此,政府應優化執行安排,如定期公布扣分制的執行情況,以提升透明度,讓居民了解政策執行的公平性與必要性,同時可加裝閉路電視、引入冷氣機滴水感應器或垃圾堆放監測裝置等智能科技設備,提高對違規行為的檢測效率。

舉報惹社區信任危機
實名舉報濫用公屋的3,000元獎勵計劃亦引起關注。由於舉報制度涉及住戶對鄰里的監察,難以完全避免居民濫報或出於個人恩怨及利益進行惡意舉報,或會引發社區內部的矛盾與信任危機。因此,政府需要在鼓勵參與及維持社會和諧之間取得平衡。
在資產審查方面,住戶可能將資產轉移至他人名下,或隱匿海外物業,大大增加查核難度,坊間一些建議如查核銀行帳戶、信用卡消費等資料亦可能引發個人隱私權的爭議。因此要平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亦是政策執行的一大難題,政府應進一步設立明確的舉報受理與審核流程,確保每宗舉報均有充分的調查與跟進,避免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重點關鍵字
#公屋扣分制 #公屋富戶政策 #混合業權 #公屋流轉 #濫用公屋 #入息及資產限額 #資源分配機制
文:小斯 圖:星島圖片庫
相關文章:
濫用公屋
房協9月起全面實施富戶政策 租戶不接受條款需4個月內遷出 凌嘉勤:已考慮法律挑戰風險
嚴重濫用公屋刑事化|首讀房屋條例修訂 何永賢:防止公共資源變「生財工具」
蔡晋 - 舉報濫用提升執法效率 完善機制減潛在弊端 | CEO有料到
簡約公屋
何永賢超過18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投入服務 籲有需要市民踏出一步告別劣質劏房
市建局:觀塘市中心「自由空間」遊樂場關閉 籃球架及遊樂設施轉贈兩簡約公屋
簡約公屋︱第二份營運管理合約批出 中標價約1.68億元 負責牛頭角兩項目
簡約公屋︱房屋局批出元朗攸壆路營運管理合約 中標價約2.02億元
李家超專訪︱直視劏房問題 訂立適切居住環境標準:不容許新劣質劏房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