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產業×宜居住宅 北部都會區開拓創科中心|公民社會
發佈時間:14:00 2025-04-09 HKT

事件
- 發展北部都會區
人物/ 持份者
- 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
- 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
- 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時間
- 預計於2024年展開
地點
- 覆蓋元朗區和北區,包括天水圍、元朗、粉嶺及上水等新市鎮以及其相鄰地區

背景認知
北都:專業創科、口岸商貿區
「北部都會區」由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為2021年度施政報告之一部分,預料會於20至30年內分階段實施。北部都會區參考了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給予香港的支持,把《香港2030+》中的北部經濟帶擴展及整全為北部都會區,覆蓋元朗區和北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新市鎮以及其相鄰地區,面積約3萬公頃,約為香港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根據發展局於2023年年底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亦是驅動本港經濟的新引擎。北部都會區可分為四大區域,分別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各有不同的策略定位和發展主題。

願景:250萬人口65萬職位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靠近深圳發展動力最強的都市核心區和創科產業基地,並擁有7個口岸,可以成為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合作的重要平台,尤其是通過提供新土地作創新科技發展用途,可幫助香港於「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下,發展成國際化的創科中心。

在社會發展方面,北部都會區是未來房屋土地供應的其中一個主要來源,集優質生活、產業發展和文化休閒於一體,推動更優質的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整個北部都會區將發展為一個最終能容納約250萬居住人口,和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的都會區,將成為宜居宜業宜遊、以創科產業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並可藉着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加强香港與深圳合作,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持份者觀點



事件分析
南金融、北創科
創科是帶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引擎,亦是驅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北部都會區是創科用地的其中一個重要來源,當中新田科技城可提供約300公頃。新田科技城毗鄰深圳的福田、皇崗一帶,其創科用地的策略定位,是成為創科發展集群的樞紐,既與深圳產生協同效應,亦助力香港於「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下,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

通過北部都會區提供的創科用地,為策略性科技企業,特別是有意落戶香港的海內外企業,提供一個優質創科用地的選項,建立相關產業的研發及設計中心,形成蓬勃的創科產業鏈。
千億財赤優先獲投入
政府2月26日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政府近年深陷財赤困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料今年財赤1,000億元以下。政府至今仍未估算整個北都計劃的總造價,據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財務顧問在2022年非正式透露,興建北都所需的投資額將達3萬億元,估計政府或出資一萬億元。近年更有不少呼聲要求推遲此計劃或在大嶼山水域興建人工島等工程。
陳茂波表示政府會「以節流為主」來改善公共財政,首要是管控經常開支增幅,但北部都會區及其他與經濟及房屋發展相關的工程項目,會優先獲投入資源。

片區開發加快發展
為加快北都發展,政府積極利用市場力量,採用更多元發展模式。除採用「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容許土地業權人通過原址換地方式參與發展新發展區外,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試行「片區開發」模式,揀選具規模的地塊,包括具商業價值用地和將會提供公共設施用地,由招標投得項目的發展商綜合開發,加強企業參與香港重要發展,並使片區提速落成,同時減輕政府的財政支出。

3個「片區開發」試點位於洪水橋 / 廈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新田科技城,每個試點均有私人住宅、產業和公共設施3類用地。發展商須就所有用地進行土地平整和建設基礎設施,然後可保留住宅用地自行發展,以及在完成興建公共設施,如道路、休憩用地等後交回政府管理。

重點關鍵字
#北部都會區 #創科中心 #南金融北創科 #財赤 #片區開發 #十四五規劃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參考資料:北部都會區網站
相關文章:
北都|甯漢豪:研為北都產業園設管理公司 審批「特事特辦」 重申無放棄人工島
北都建大學城助解人才荒 理大料港深可互補優勢 打造「科技走廊」
展館
國家發展成就館|選址古洞北市中心 可與大灣區博物館合辦展覽租借展品
論壇
陳茂波提及政商合作發展「北都」 冀成大灣區城市創科合作重要載體「最重要是改革創新」|星島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星島房地產發展動向論壇今盛大舉行 政府官員及發展商出席 甯漢豪:論壇嚟得好合時
大棋盤
北都意向書|一文睇清85間簽署企業 逾10間地產商參與 邊間外資有份?(附企業名單)
大棋盤|北都規劃成形 人工島着墨少「厚此薄彼」?葉劉:政府「未計掂數」
教育
第三間醫學院︱林大輝:理大搬入牛潭尾前可負擔所有開支 現屆及下屆政府分毫不用付
夏寶龍晤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及校長葉玉如 冀積極參與北都建設 助力高等教育發展
北都大學教育城|北都自資院校地最快今年供申請 施俊輝:教育樞紐助吸境外生
北都|政府預留逾60公頃用地闢「大學教育城」 教育局 : 有院校提出搬遷整個校園至北都
理大有意成立醫學院 擬選址北部都會區 計劃招收約100醫科生
嶺大冀於北都大學教育城建「第二校園」 校長秦泗釗:料非本地生3年可增至4成上限
教大校長李子建挺23條立法 稱無礙聘海外人才 教大有意參與北都大學教育城
港大醫學院|37人領導新班子組成 劉澤星:增「夥伴拓展及協作」板塊 招募優秀師生
施政報告2023︱北都建大學教育城 中外名校合作 八大非本地生上限提升至40%
香港珠海學院土木系專業 裝備十足 培育專才 步踏青雲 搶佔建造業先機
就業/人才
投資推廣署去年招徠8間基建企業 未來兩年創造250個工程師職位
輸入外勞︱黃偉綸指會逐季派名額 孫玉菡:26個低技術工種安排有商量空間
反黑
北都|議員指網上現大量假資訊 甯漢豪:不容忍以北都之名誤導公眾
北都|打鼓嶺山頭被插多支「土石方工程項目」旗幟 發展局:與政府無關 已採取行動移除
環保
北都|政府收回塱原私人農地發展生態公園 至11月底約5000人次到訪
北都|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荒廢魚塘採5大措施 合併兼設小島 提升生物多樣性
垃圾收費︱謝展寰:正探索推動大灣區廢物資源處理一體化 發展綠色產業
7專業學會支持以新思維打造北部都會區 促政府需就濕地生態作評估
明日大嶼|環團研究稱全球大型填海爛尾多 倡優先規劃北部都會區棕地
STEM
財政
政府未來5年發債增至7000億 56%屬還舊債 學者籲建港版矽谷助減債
財政預算案2025|加碼發債拓北都基建 未來5年每年1500億至1950億元 消息:或發較長年期債
北都片區開發|3試點共逾60萬平方米私人住宅面積 料每片區工程費用達100至200億元
財委會半年結批出2073億 遠超過去兩年全年撥款 北部都會區兩項目佔近600億
財政預算案2024|力推北都 未來5年每年發債最多1350億 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延期
鐵路/交通
北都|路政署展開北都公路勘查研究 目標2027年為主體建造工程招標
專訪︱北都公路採「全盤規劃、分段推展」 路政署料2036年或之前分階段通車
港深創科園︱北環綫支線出入口極近蘆葦保護區 路政署:初步不擬在蘆葦區建站
沙田T4主幹路撥款 工程費由71.6億減至68.1億 沙田繞道預計2039年及以後落成
創科
信和The Spark首辦「社區健康科技日」展示多項創新健康科技應用
政府預留流浮山15公頃土地作基地 數碼港CEO鄭松岩冀2030年前落成
土地
施政報告2024︱北都片區開發 甯漢豪:粉嶺北、洪水橋已開始收地 研容許發展商分批付地價
北都改劃住宅申請 按年大減近八成 首7個月僅5個項目 測量師:等被政府收地
北部都會區︱政府收回農地賠償價續降 已較2022年累跌26% 劉國勳倡公布發展後鎖定價格
北部都會區|議員關注徵用土地開支大幅增加 政府承諾不影響工程下量入而出
北部都會區︱原址換地未能成事 政府需花15億收地 議員:本期望節省支出
北都補地價風波 施永青指政府對後市過度樂觀 籲勿動輒用收地條例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