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 抗清平台的民族英雄|星島教室
發佈時間:12:16 2025-03-31 HKT

來到順治十八年十二月(1662年1月),與小倩參與鄭成功攻台之役,趕跑西洋殖民者,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太有意思了!
鄭軍圍困荷蘭人在台最大也是最後據點——熱蘭遮城數月,荷軍以為派艦隊來就可解圍,誰知在台江內海海戰,被鄭軍打得夾着尾巴逃。現在只要攻下烏特勒支碉堡,大局可定了!
鄭成功在炮台陣地指揮着叫喊:「開炮!這碉堡是熱蘭遮城重要的防禦設施,給本藩三面開火,我軍彈藥充足,一天內發炮二千五百發!拿下它,紅毛鬼就不得不降了!」
評仔邊搬炮彈邊問小倩:「甚麼是本藩?紅毛鬼?」小倩答:「鄭成功本名鄭森,父親鄭芝龍是明亡前後十年,由日本至南洋的最大海上勢力,亦商亦官亦盜,有份擁立南明紹宗(隆武帝)。連帶鄭成功亦受賞識,賜姓朱,自此他便以『國姓成功』自名,大家尊稱他『國姓爺』,而他對部下會自稱『本藩』。至於『紅毛』配以『鬼、夷、番』等,為十七世紀對荷蘭人的蔑稱,在台灣一直沿用下來。」
小倩又對鄭成功說:「國姓爺,此處炮聲隆隆,請回營休息,這里交給小的吧!」
國仇家恨 忠孝兩難
鄭成功說:「本藩自二十二歲(1646年)收編沒有隨父降清的舊部以來,誓師反清,經歷大小戰役,怕過甚麼?」
小倩點頭說:「國姓爺在日本平戶出生,七歲回國讀書,中過秀才,二十歲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拜入江浙大儒錢謙益門下,深受儒學薰陶。因此,國姓爺眼見清兵入關,母親不甘受辱而自盡,在國破家亡之際,毅然肩負復興明室的大義。從起兵至三十三歲(1657年)在浙、閩、粵多次組織反清,還一度逼使清廷議和,其中護國嶺一役更打得八旗騎兵膽喪。」
評仔:「國姓爺不跟隨父親貪慕虛榮,投靠清廷,憤而焚燒儒衣,投筆從戎,與父決裂,面對『最憐忠孝兩難盡』,一定很痛苦……」小倩示意評仔不要說下去。
光復在望 飲恨南京
可是,鄭成功大方地表示不必介懷,並說:「可惜那十一年歲月,都未能建立較大規模的根據地。」
小倩見此,就將話鋒一轉:「國姓爺毋須氣餒,三十三至三十五歲的三伐江浙,九征閩粵,才是高光時刻。我軍組建了一支『左虎衛鎮』部隊,個個身披重鎧甲,手執斬馬刀、強弩,號稱『鐵人軍』。曾在銀山陣地,以二百之數,殺得八百八旗兵全軍覆沒。最厲害的要數蕪湖一仗,八名鐵人追着二百八旗兵打,嚇得守軍棄城而逃。乘此氣勢,抱着『不信中原不姓朱』的決心,加上友軍張煌言配合,一路高歌猛進,讓百姓喊出:『時久不見大明衣冠矣!』大有收復河山的可能。」
鄭成功黯然地說:「後來,圍困南京一戰,要不是我大意中了清軍援兵之計,錯失良機,也不會落得損兵折將,功虧一簣,無奈退守廈門,急切需要另覓基地東山再起。」
延伸閱讀:戚繼光 平南倭鎮北虜的全能將軍|星島教室
驅逐殖民 收復台灣
評仔激昂地說:「適逢何斌向國姓爺建議攻取台灣,以形成進則可復中原,退則無內顧之憂的局面。這次國姓爺準備妥當,表現出有勇有謀,一方面部署留廈人員,並採取措施麻痹荷軍;另一方面看準鹿耳門水道一向只能通行小船,荷軍不設防,便乘潮漲之機,成功突襲。」
小倩接着說:「大明天啟年間,荷蘭人原想攻取葡萄牙控制的澳門,在東亞建立商貿據點,但不敵,改為將目光投向澎湖,時任福建巡撫的南居益,捍衛主權,『毅然以必誅紅夷為己任』,令荷蘭人不得要領。恰巧與國姓爺父親關係密切的李旦,積極調停,才讓荷蘭人竊取了台灣。」
「因此,國姓爺向荷軍據點普羅民遮城攻擊的同時,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之名,修書予荷蘭人,強調台灣、彭湖隸屬漳州,兩岸同屬中國人,當初只是暫借他們,現在來收回固有領土。」
鄭成功說:「取下普羅民遮城後,我軍又包圍熱蘭遮城,但紅毛鬼沒有輕易就範,打算據守待援,結果從巴達維亞駛來,由九艘船艦組成的艦隊,被我軍打得倉皇逃命。」
突然,一聲巨響傳來,一名士兵來報:「碉堡三面牆壁被我方擊毀,敵軍自行炸毀碉堡。」
幾天後,荷軍見大勢已去,只好向鄭軍求和投降。鄭成功激動賦詩:「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評仔和小倩在現場見證殖民者灰頭土臉的樣子,並與全軍歡慶台灣回到炎黃子孫懷抱。
小倩說:「原本國姓爺打算,進一步攻取西班牙佔領的呂宋,以保護當地華人不再被殖民者屠殺,怎料他在收台後,僅半年便以三十九歲之齡,過早離世,結果計劃落空,反清大業,以及發展台灣,只能交給兒子鄭經接續。」
「那我們也是時候離開這里,繼續我們的時空之旅。」說畢,評仔拉着小倩,按動量子槍按鈕,消失在人群之中。
欲知評仔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歷史充電間
- 西、荷佔台(1624 - 1662年)︰荷蘭人在1624年佔據台南,西班牙見此亦在1626年佔領台北。1630年代,西屬馬尼拉經濟衰退,西班牙難以維持在台駐軍,便在1637年削減軍力。於是荷蘭在1642年乘虛,趕走了西班牙勢力,獨佔台灣。據統計,在荷佔的38年間,年均從台灣運走的財富,相當於四噸黃金。
- 明鄭開台︰鄭芝龍和其頭領顏思齊,在明末已吸引內地農民來台墾荒。明鄭時,又為台灣引入內地的政治、文化、制度,自此,台灣被納入漢文化圈,與南洋諸島的南島文化分道揚鑣。願意接受漢文化的原住民,稱為「熟番」,反之稱「生番」。
本欄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及校長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
文:圓玄學院陳國超興德小學老師、教育評議會執委劉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