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陷阱層出不窮 公民須具防騙意識|公民社會
發佈時間:14:00 2025-04-16 HKT

隨着網絡流通及方便,網上詐騙案件亦與日俱增,網絡安全成為每個公民必須重視的問題。詐騙案件的增加不僅影響個人,還會對社會的信任基礎造成損害。提升公民的資訊素養,使其能夠批判性地分析所接收到的訊息,是防止詐騙的重要手段。

詐騙案佔逾四成半
早前警務處舉行年結記者會,講述2024年香港的整體治安情況,詐騙的情況仍然十分普遍,詐騙案佔整體罪案46.9%。
去年有44,480宗詐騙案,較2023年增加4,656宗,上升11.7%,其中約6成為網上騙案。詐騙案上升主要來自去年初開始出現「假冒客服電話騙案」的新手法,共有5,575宗。
警務處處長蕭澤頤表示,警方連月來加強執法及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數字由去年7月單月錄得超過1,100宗的高峰,回落一半至第4季每月平均約500多宗,但數字仍然相當高。
就過去幾年騙案的趨勢而言,相對於2022及2023年連續上升超過40%,2024年升幅約12%,已明顯收窄;涉及金額亦下跌3,000萬元,可見警方於過去3年推出的多項防騙措施初見成效。


「可疑帳號警示」機制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打擊電騙,警方分別與金管局、銀行業界,以及通訊辦及電訊商推出一系列加強措施。
去年8月,警方與金管局宣布將「可疑帳號警示」機制的適用範圍由轉數快平台延伸至網上銀行及櫃位轉帳,並於12月進一步擴展至涵蓋自動櫃員機的交易。機制已經覆蓋絕大部分市民的日常轉帳,如收款帳戶是「防騙視伏器」已記錄的可疑帳戶,系統會在確定交易前向用戶發出高危警示。
另外,反詐騙協調中心和反詐騙聯合情報中心與本地銀行協作,主動向潛在受害人發出預警,至去年底已成功勸阻逾3千宗進行中的騙案,反詐騙協調中心亦於去年成功就千多宗騙案攔截14.8億元騙款。

相關新聞:金管局聯同警方及銀行公會推出5項新措施 打擊金融罪行

相關新聞:專訪︱全球詐騙案總損失金額高達1兆美元 蕭澤頤促市民盡快下載「防騙視伏器」
電話卡實名新卡來電語音提示
與通訊辦及電訊業界的強化措施方面,警方持續要求電訊商封鎖及攔截涉嫌進行詐騙的電話號碼及網站,至去年底已累計攔截近3萬個可疑網頁連結,及8,300多個可疑電話號碼。
政府在2022年推出「電話智能卡實名登記制」後,去年12月31日起更加強措施,當市民接聽由本地新啟動流動電話儲值卡打出的電話時,會先聽到「來電由新儲值卡打出」的語音提示,以協助市民提高警覺,更好防範電話騙案。
另外,商經局亦已表示會在2025年向立法會提交禁止轉售已實名登記的電話卡的法例修訂建議,並會考慮限制每人可登記電話卡的數量。

非「#」號開頭提高警覺
通訊辦去年底推出「短訊發送人登記制」,所有已登記參與的公司或機構,其發出的短訊會以「#」號開頭顯示其「已登記的短訊發送人名稱」。當市民收到不是以「#」號開頭的短訊,或以一般電話號碼顯示的短訊時,須保持高度警覺。
不過,近日有市民表示收到以「#」開頭的順豐速遞發出釣魚短訊,懷疑「#」號登記制已被騙徒破解。警方於上周三(19日)拘捕一名男子,懷疑使用非法無線電干擾器發出逾萬條詐騙短訊。
相關新聞:順豐速運香港:今日起停發SMS短訊 快件自取訊息改手機APP推送 防詐騙風險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如騙徒使用「偽基站」攔截通訊,發出短訊,「偽基站」傳送範圍有限,通常藏在汽車上,當有手機用戶經過時或在附近,便會接收到短訊。但他強調受影響的用戶不多,亦以特定的用戶為主。

提升公民資訊素養
電騙日益猖獗,是社會的一大隱患。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提升公眾的心理防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在預防電騙中非常重要,而這些都與公民教育息息相關。
心理防範:提升市民警覺性
騙徒經常利用貪婪、恐懼和信任等情感來操控受害者。例如,當接到一通聲稱能提供高額回報的電話時,許多人可能會因貪婪而急於相信,最終成為受害者。公民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市民的心理防範能力。

- 情緒識別與管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教育和宣傳,讓市民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可疑訊息或緊急情況時保持冷靜。這種情緒智力的提升,能有效幫助人們在面對詐騙時不至於衝動行事,避免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 在接到可疑電話或訊息時,先不要急於回應,而是要保持距離,冷靜思考。這不僅有助於面對詐騙時保持理智,還能提升應變能力。
- 提升懷疑精神也是心理防範的一部分。以合理的懷疑態度,對來歷不明的訊息保持警覺,進行獨立核實。這種懷疑精神能幫助人們在接收到可疑訊息時,進一步思考其真實性,從而降低受騙的風險。

社會責任:共同防範的力量
除了心理防範,社會責任感在預防電騙方面同樣重要。社會責任指的是市民在社會中應承擔的義務,包括對他人和社會的保護。公民教育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增強社會責任感。
- 鼓勵舉報是提升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措施。公民教育強調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社會,當發現詐騙行為時應主動舉報。這不僅能防止更多人受害,還能促進社會對詐騙行為的共同抵制。
- 分享知識是增強社會責任感的另一個方式。當人們在社區中推動分享反詐騙知識時,便能形成互助的社會網絡。這種網絡不僅可以幫助市民提高防範能力,還能在社會中建立起信任和支持的氛圍。
- 建立信任社會是長期防範電騙的重要基礎。公民教育培養社會對話和合作的氛圍,讓人們在彼此之間建立信任。當社會整體的信任度提高時,對詐騙行為的抵抗力也會隨之增強。

金管局「撳link中蕉」短片 :
防騙視伏 App下載連結:
文:本報記者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相關資料:星島申訴王提防騙子
相關新聞:
3月至今的電騙案件
82歲老翁疑遭電騙報警 17歲少年上門收款5萬被捕 認企圖洗黑錢還柙候懲
涉全港11宗「猜猜我是誰」電話騙案騙款190萬 警拘2男包括15歲男童
學校校工受騙月內逾10宗 騙徒扮校長要求墊支收件費 有人損失13萬元
3月至今的網騙案件
移英港人疑墮培訓騙局 高時薪聘剪片員IT人 出糧前竟要做呢樣嘢|Juicy叮
詐騙集團假冒PayMe職員套取交易密碼騙款150萬元 22歲女主腦判監48個月
警接47宗釣魚騙案涉款$250萬 騙徒扮幣安職員呃人 得手後回覆:這是騙局
3月至今的大額網騙
本年至今最大網上投資騙案 公司女董事失2000萬元 誤信「600%回報」FB廣告
警方打擊詐騙行動
西九龍警區 警反詐騙洗錢拘139人 女商人失3000萬「最傷」
觀塘警區 警打擊傀儡戶口洗黑錢拘12人 涉30宗騙案 有公司損失450萬元
油尖警區 警拘54人涉款1.9億 外籍苦主被誘騙投資虛擬貨幣失7200萬元
東九龍總區 婆婆墮假冒官員騙局失$874萬 3傀儡戶口持有人罪成 被加刑至囚40至50個月
商業罪案調查科 電騙集團6男女被捕 扮校長教職員呃校工 涉款達$52萬
秀茂坪警區 騙徒招攬長者出售戶口用作洗黑錢 最大年紀78歲 警拘73人涉騙款逾4100萬元
3月至今有關詐騙虛擬資產新聞
5億美元詐騙案|吳傑莊促盡快檢視監管制度 陳振英籲投資者小心調查公司背景
獨家︱港信託公司CEO涉詐騙5億美金被入稟追賠償 幣圈「一哥」孫宇晨借錢防穩定幣爆煲
泰國/柬埔寨/緬甸詐騙園
電騙再現?︱貴州堂兄弟遭「周薪¥8萬工作」誘至緬甸 失聯前曾發神秘人孭槍照
緬甸詐騙園區︱為4倍高薪去雲南當「陪酒男模」 外賣小哥被賣豬仔
KK園區|泰國計劃每周遣返1500名外國公民 中國公民主要安排周三至周五進行
緬甸詐騙園區︱東北軍區4軍官受查 7000未遣返涉詐人員遇糧食問題
緬甸詐騙園區|中緬泰聯合打擊 遣返妙瓦底逾620中國涉詐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