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滄桑|星島教室

更新時間:16:42 2025-04-14 HKT
發佈時間:16:42 2025-04-14 HKT

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統稱「圓明園」。建園時間長達150餘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帝,至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

建園大業

圓明園為一皇家園林,佔地3.5平方公里(約相等於四個海洋公園的面積),有十九座圓門,百多座橋樑,景區百多處。建園開支雖無記錄,但傳教士兼康雍乾三帝的宮廷畫師朗世寧一度於書信中記載,大清好像有用不完的金錢,經辦採購的大船往來於廣州和西方,經年不斷。

延串閱讀:四両撥千斤:中國古建築抗震智慧|星島教室

 

1684年,康熙南巡後,秀麗雋永的江南風光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決定在北京之西北,距離紫禁城二十多公里一依山傍水、清涼怡人、帶有江南風味之處,大規模興建離宮「暢春園」,讓來自東北草原的皇族,於夏天酷熱乾燥又被道道宮牆間隔着的紫禁城之外,增添一避暑聽政的選擇。

1701年,康熙把在暢春園以北一座小園林賜給了皇四子胤禛,取意於胤禛的佛號「圓明居士」,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此時的圓明園只是一個不足0.34平方公里的小院,但當胤禛於1723年登基為雍正皇帝後,即宣詔天下,圓明園將成為大清的新離宮。三年後的秋天,雍正正式搬進圓明園,在其統治大清的十三年間,圓明園已建有三十多個景區,兩百座宮殿,基本規模成形。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啟動了另一持續了九年的擴建工程,並令宮廷畫師繪製《圓明園四十景圖》。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清朝宮廷畫師王致誠在他的家書中,詳載圓明園收藏着中國、印度,以及歐洲的各種珍寶,不僅是東方園林藝術和建築技術的典範,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藝術保育地,因為在各殿堂中,都懸掛着歷代名家的書法和繪畫,更有中國古代典籍的集中收藏地「文源閣」。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有七部,其中一部就藏在文源閣中。

文化交流是雙向的,當西方為中國的皇家園林着迷時,乾隆也得知法國凡爾賽宮的瑰麗與噴泉的壯觀,於是便計劃在圓明園中興建一座豪華的的「西洋樓」。「西洋樓」位於長春園北界,是中國第一座歐式園林,由十餘座西式建築和庭院組成,當中最著名的是「大水法」,採用了漢白玉石為主要建築材料,石面精雕細刻,石質堅硬上乘,是建築和雕刻的理想物料。

妄自尊大埋下禍根

當乾隆沉醉於為圓明園大興土木時,以科學為本的西方文明卻蒸蒸日上——英國工業革命如日中天、美國獨立、法國爆發大革命,大英帝國又在展開全球殖民侵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率團來華,藉為乾隆帝祝壽為名,帶來大量西洋機械玩意及當時最先進的軍備樣辦,謀求擴大中英貿易,建立兩國外交,惟乾隆卻不為所動,也未有警覺到科技之風已席捲西方,馬戛爾尼最終無功而還。

乾隆死後四十一年(1840年),英國就以武力強行打開了中國的貿易大門,開始堂而皇之地向大清銷售鴉片,是為「第一次鴉片戰爭」。1860年,為了獲取更大的殖民利益,英法聯軍從廣州長驅直入,二萬名士兵、兩百艘軍艦集結於天津海面,先進攻大沽口,再佔天津,是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延伸閱讀:乾隆下江南|星島教室

火燒圓明園與劫後保育

1860年十月六日黃昏,法國軍隊佔領圓明園;翌日,法國人就開始搶奪。決定焚燒圓明園的,是鴉片戰爭英國談判全權代表額爾金。由於節節敗退,清廷在談判中惟有釋放於九月份扣押了的英法聯軍談判代表團,不過三十九人的代表團中,二十多人已被虐致死,包括一名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為了報復,額爾金下令英軍於十月十八日對圓明園發動有系統的焚毀行動,縱火維持了三日三夜,餘煙持續月餘。園中所有建築、珍寶,以及三百多名太監、宮女、工匠,皆被烈火吞噬。

圓明園的劫難,並未止於英法聯軍的洩憤。根據清史專家王道成的說法,火燒一刧來自外侮,可是其後的不幸,卻來自國人——1900年八國聯軍期間,駐守西郊的敗兵游勇、地痞流氓爭相砍伐古樹、拆毀建築燒成木炭出售;民國早年軍閥官僚和政客相繼運走了圓明園中最後倖存的各種木材、大量漢白玉。1940年左右,農民開始進入圓明園。1950年代,圓明園內的農民為了栽種水稻,更挖山填湖;為了建屋,又挖山取土;為了圈養豬羊,便挖山墊圈。山形水系從此開始遭到破壞,圓明園更面目全非了。

1976年十一月,北京海淀區設立圓明園管理處,圓明園遺址方得安寧。管理處經十多年整理及修復,於1988年建成「圓明園遺址公園」對外開放,僅存山形水系、園林格局、建築基址、假山疊石和雕刻殘跡。今天「圓明園遺址公園」是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西洋樓」舊址上建有園史展覽館,供人瞻仰憑弔,以古鑑今。

延伸閱讀:哪吒「風火輪」現實版:電動平衡車科學大解構|星島教室

中西建築大放異彩

大水法

意即「大噴泉」(fountain),是圓明園內西洋樓的景區,建於1759年。大水法是由歐洲傳教士蔣友仁(P. Michel Benoit)設計和監造,以巴洛克式建築,加上許多金字塔結構的水池,以及石頭和貝殼裝飾而成的噴水池雕像。在這個西洋樓的中央,是「海晏堂」,這就是家傳戶曉的十二生肖獸首像的所在地。大水法內若噴泉全部開放,有如山洪爆發,遊人都要依靠手勢談話,可見其雄亮程度。不少外國使節在參觀大水法後,無不歎為觀止。可惜,在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和「八國聯軍之役」(1900年)後,大水法遭受到劫掠和破壞,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堆頹垣敗瓦。

西洋樓「大水法」遺址
西洋樓「大水法」遺址

歷史思與行

  1. 乾隆年間建園工作達到頂峰,中西方的建築概念與技術得以結合,雙方文明爭妍鬥麗,造就了人間仙境般的園林。清政府當時錯失了甚麼,導致數十年後在西方文明前,竟然不堪一擊?
  2. 即使曾是天朝大國,一旦示弱人前,即遇到強索掠奪,陷入喪權辱國之難,我們可從歷史中吸取甚麼教訓?
  3. 圓明園的火劫源自外侮,然而火劫過後,國人進一步對圓明園施行劫掠、破壞,國民身份意識薄弱,所因何故?

本欄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及校長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

文: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校長潘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