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務助業界轉型 的士車隊陸續起行|公民社會
發佈時間:14:00 2025-04-19 HKT

事件
- 5支獲發牌的士車隊陸續投入服務
人物/ 持份者
- 運輸及物流局
- 的士車隊營運商
- 的士從業
- 立法會
- 市民
時間
- 2025年3月底起
地點
- 香港

背景認知
網約車搶佔的士市場
的士業界近年面對不少風雨和挑戰,其服務多年來被市民詬病,根據交通投訴數據,2020年涉及的士投訴數量高達5千宗,為專營巴士投訴的3倍,反映的士行業形象欠佳,主要問題包括司機態度差、拒載短途客、不接受電子支付等,導致市民逐漸改乘其他交通工具,或選擇價格較高但服務更佳的網約車。
網約車大軍的迅速發展無疑為的士業界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不但在服務質素上優於的士,還以更低的經營成本搶佔市場。而香港的士以「五人的士」為主,車型陳舊且缺乏多樣化選擇,與網約車相比,的士在車型舒適度和功能性方面明顯落後。的士業界多次要求政府打擊「白牌車」活動,而政府則希望將網約車納入規範化管理,以平衡市場競爭。

服務不佳多年無改革
香港現時的士牌照約有1.8萬個,其中六成由個人持有,四成則由公司持有。大部分的士司機並非持牌人,而是租用車輛經營,牌照與司機之間並無問責關係,這種經營模式導致牌照持有人對服務質素缺乏監管責任。此外,的士行業以「單頭車」(個體經營)為主,缺乏統一管理,由於的士牌照屬永久性質,政府無法通過新條款規管牌照持有人,也無法以服務質素為由收回牌照,導致服務質素多年停滯不前。

過去政府提出的改革建議,如《專營的士服務條例草案》,因多方壓力和經濟環境問題未能落實,的士業界更曾一度發起罷駛行動向政府施壓,令政策推行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現時的士司機的平均年齡偏高,青黃不接現象嚴重,且傳統的士運作模式缺乏彈性,如每天固定交更的長時間駕駛模式,行業收入亦不穩定,更需面對網約車的龐大競爭,進一步削弱年輕人對入行的興趣。
持份者觀點



事件分析
高質車隊挽救的士業
隨着非法網約車的興起及市民對點對點交通需求的多元化,傳統的士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挽救頹勢,政府推出嶄新的「的士車隊制度」,期望通過統一管理和智能化技術,帶領業界走出窘境。
政府推出的的士車隊制度由5間營辦商組建,首批車隊於3月底至7月間陸續投入服務,合共提供3500輛的士,佔全港總數的20%。相關車隊提供普通的士、豪華的士、電動的士及無障礙的士等多樣化車型,以滿足不同乘客需求,尤其是行動不便人士及高端用戶的需要,有助實現社會共融,電動車等綠色轉型更有助實現智慧城市的發展藍圖。
在配置方面,車輛同時配備GPS、AI監察系統、車內攝錄設備,不但能提升乘客的出行體驗與安全,更可適時監察司機有否違規行為。再者,車隊司機需接受培訓,並進行呼氣測試以防藥駕或酒駕,能有效改善司機態度不佳、拒載及濫收車資等問題。另外,車隊採用網約平台與AI派單,能優化車輛的調度,大大縮短乘客等待時間;新增的電子支付功能則解決了傳統的士現金支付的不便,迎合現時市民的支付習慣,有助減少市民對非法網約車的依賴。

仍難吸引新血
然而,的士車隊制度仍無法解決司機短缺、牌照資產化及行業結構老化等深層次問題。首先,車隊雖提供底薪與獎金,但未必足以吸引新司機,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其次,的士牌照資產化問題依然存在,大部分牌照由投資者持有,司機需支付高昂租金才能經營,司機收入仍難受保障。全港現時仍有八成的士為單頭車經營模式,服務質素參差的問題亦難以全面解決,反映車隊對整體行業的影響有限。

難改市民網約車習慣
儘管車隊引入網約服務,在靈活性、品牌效應及用戶基礎上,仍難以與網約車競爭。市民已習慣使用網約車,車隊的價格和服務模式未必能完全吸引這些用戶,而且部分車隊的網約收費可能高於咪錶價10%至30%不等,加上定期車輛維護、AI監控設備安裝及司機管理等高額成本,最終或轉嫁至乘客身上,削弱其競爭力。
若要讓的士車隊真正成為行業的「領頭羊」,政府仍需解決業界根本問題,重塑的士牌照制度、完善對網約車的規管,以及引入更靈活的政策誘因,才能吸引更多單頭車主與新血加入行業。

重點關鍵字
#智慧出行 #混合車隊 #人工智能 #網約車生態 #電子支付 #電動的士
文:小斯 圖:星島圖片庫
相關新聞:
大棋盤︱的士車隊「出閘脫腳」政府如意算盤難響? 「統一叫車APP」短期難成事
的士車隊 |「月薪制」養懶司機?的士車隊負責人:司機每月開工25、26日 月薪可達3萬
網約車︱Uber料港人點對點交通需求持續攀升 冀政府發牌機制勿繁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