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福音堂幼稚園 基層區推蒙特梭利 混齡區自由學 善用空間活動

更新時間:11:31 2025-04-11 HKT
發佈時間:11:31 2025-04-11 HKT

近年本港出生率維持在低水平,教育局指幼稚園學生人數,於過去5年持續下降,預計由去年約13萬人,跌至2028年約10萬人,對幼稚園收生構成威脅。面對收生不足,有辦學團體積極面對,位於青衣長宏邨的平安福音堂幼稚園,近年因出生率下跌及移民潮而影響收生,校長高如華選擇以正面態度迎戰,她指在學生人數減少下,校方有機會活化空間,在校內舉辦展覽及主題活動,老師亦可騰出更多時間關顧小朋友和家長的需要。

擁有4間幼稚園的平安福音堂,首間幼稚園於1988年在沙田創校,其後在青衣、牛頭角及天水圍設立分校,4校均引進蒙特梭利教學法及夏威夷「幼兒聖經基礎課程」,其中青衣校更成為本港少數被認可的蒙特梭利實習教室。


國際認可實習教室

本港蒙特梭利幼稚園以私校為主,平安福音堂幼稚園屬當中絕無僅有的非牟利幼稚園。教育發展委員會主席、平安福音堂幼稚園(沙田)校長霍詠珊不諱言,有足夠資源的家長傾向讓子女入讀私立的蒙特梭利學校,「所以我們將焦點放在基層地區,3間分校均位於公共屋邨,我們相信任何階層的小朋友,即使他們父母不認識蒙特梭利,也應該有機會接受優質教育。」

實施蒙氏教學法須投放大量資源,師資及課程必須根據國際蒙特梭利協會的編制,其中3至6歲幼兒教師須研習320小時,並在全蒙特梭利教室實習540小時。在2008年,平安福音堂幼稚園邀請台灣蒙特梭利協會為教員進行大規模培訓,鼓勵老師報讀美國AMS蒙特梭利學會認證的國際證照課程。十多年來,4間幼稚園已在蒙特梭利教學法內打下穩固基礎。

 

跨區學生慕名而來

平安福音堂幼稚園(青衣)校長高如華表示,學校設有混齡自選區,K1至K3學生可以按照興趣和能力自由學習,「很多人對蒙特梭利的印象只有教具,但其教學模式多樣化,我們會帶小朋友認識世界和自己。例如請K3學生找回媽媽懷孕時所拍的超聲波相片,將學習內容連結家庭,再通過資料搜集,將個人回顧帶到學校分享。」她透露,因蒙特梭利而替子女報讀該校的家長也不少。

然而,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按地區推算未來學齡人口,葵青收生屬重災區。青衣校去年重新編寫教案,今年計劃進一步加強英語課程、引入奧福音樂教學,並透過自由遊戲,讓小朋友自我學習和自主探索,為升小作好準備。加上政府早前公布2024年出生率稍有回升,有望扭轉幼教寒冬期,高如華坦言學校沒有能力改變社會大環境,但可以先做好自己,為未來作準備。「凡事有兩面,學生人數減少,我們有機會活化空間,在校內舉辦展覽及主題活動,老師亦可騰出更多時間關顧小朋友和家長的需要。」


興趣主導有助學習

女兒玥恆在青衣校就讀K3的家長黃太,本身擁有AMS蒙特梭利證照,又曾在青衣校實習,她欣賞蒙氏教學按小朋友不同發展階段而設計,內容包括日常生活、感官教育、邏輯思考等,為未來學習語文、數學和文化打好基礎,「可惜政府絕少資助幼稚園採用蒙氏教學,部分可能只得教具而缺乏教學精神,困難之處是老師不但要熟悉教具操作,還要有心力觀察小朋友狀態和需要,適時介入才能幫助他們自我成長。」

另一名青衣校家長何太,她主張開放式教育,讓孩子有更多空間自行探索,「我不會選傳統學校,會選興趣主導,因為小朋友有興趣自然提升學習能力。」由於女兒天悅插班入讀K2,加上性格文靜,何太曾擔心女兒不易適應,但近兩年來她表現越來越自信,「最明顯的轉變是會發表想法,明確知道自己想做甚麼,不想做甚麼,比以前更願意表達感受。」

 

一流幼兒教育︰蒙特梭利教學法

蒙特梭利的教具多元化,大致可以分為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語文教育、數學教育及文化教育5大領域。
蒙特梭利的教具多元化,大致可以分為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語文教育、數學教育及文化教育5大領域。

蒙特梭利教學法是意大利首名女醫生瑪利亞.蒙特梭利(Dr. Maria Montessori)所提出的幼兒教學法,她致力研究智障兒童的醫療和教育問題,透過長期觀察,結合醫學知識和科學精神,設計出一系列教具及教學法,其後她將這套教學法應用於正常兒童身上,發現有助快速提升小朋友的學習能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其理念包括「兒童為本」、「混齡教學」、「多款教具」、「自主學習」和「專業教師資格」。

被美國學者Jeannette Vos譽為「一流幼兒教育」的蒙特梭利教學法,在西方國家流行多年,不少國際名人均曾受其啟蒙,包括Google創辦人Larry Page及Sergey Brin、維基百科創辦人Jimmy Wales、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英國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等等,因此亦建立起貴族及國際化的形象。

 

亞洲首創SLCO 培育星級校友

吳祉昊2歲確診聽障,2008年入讀牛頭角校,K3時曾參與報佳音活動。
吳祉昊2歲確診聽障,2008年入讀牛頭角校,K3時曾參與報佳音活動。

在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7項提名的港產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以聾人青年生活為題材,戲中多名演員都是聾人,其中獲提名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的吳祉昊,以及小演員鄭進希,都是平安福音堂幼稚園(牛頭角)「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SLCO)的畢業生。

鄭進希患先天性中度弱聽,在戲中飾演游學修童年。
鄭進希患先天性中度弱聽,在戲中飾演游學修童年。

SLCO是全亞洲首個讓聾生與健聽生一同透過手語口語學習的計劃,目標是讓學生同時掌握中、英文和香港手語。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牽頭,2006年起在牛頭角校開展,校長顧美詩表示,「我們是參與計劃的唯一幼稚園,初期大家毫無經驗,只能摸着石頭過河。」以教授詞語為例,健聽老師用口語,聾人老師做手語,學生邊讀邊做,手語作為視覺語言,能同時刺激左右腦的語言區域,其形象化特點有助小朋友理解詞彙的抽象概念,幫助學習。

平安福音堂幼稚園(牛頭角)有2名星級校友,分別是今年獲得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的吳祉昊(後排右二)及小演員鄭進希(前排右一)。
平安福音堂幼稚園(牛頭角)有2名星級校友,分別是今年獲得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的吳祉昊(後排右二)及小演員鄭進希(前排右一)。

文:本報記者 圖:學校提供、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