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科院25週年:科研力量驅動香港創科發展

更新時間:10:50 2025-04-16 HKT
發佈時間:10:50 2025-04-16 HKT

應科院於年度創科盛事InnoEX展出多項創新科技解決方案,聚焦低空經濟、智能製造、智慧交通及智能藥房等領域,廣受業界歡迎。

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指出,應科院作為香港領先的研發中心,致力推進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商業化,以協助業界升級轉型、提升效率。「應科院於InnoEX聯繫全球眾多高質素潛在合作夥伴,向他們展示各式已可推出市場的尖端解決方案,發掘合作機遇。」

適逢今年慶祝銀禧,應科院特別於展位上設置「時光隧道」,回顧過去25年的創科成就。「香港正迎來創科發展的黃金機遇,應科院將繼續堅守使命,研發更多應用科技促進社會進步、實現智慧生活,推動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在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營運官莊偉泉陪同下參觀應科院展位。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在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營運官莊偉泉陪同下參觀應科院展位。


推動創新科技協作

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兼首席營運官莊偉泉工程師表示,應科院的研發屢獲殊榮,廣受業界歡迎,至今已擁有逾1,100項專利、完成逾1,500項技術轉移。

「我們很高興再次在InnoEX展示應科院的研發成果,並期待未來透過更多『政產學研投』的合作,加快科研從書架到貨架的速度,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全球創新科技樞紐的地位。」

今年應科院帶來了「送藥無人機」、「智能藥房」、「車聯網(C-V2X)技術」以及與智能製造相關的「IndustriNET 5G」和「TrainLite」等屢獲國際殊榮的應用科技。


前瞻佈局 引領科研

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科技官黃莹博士在接受專訪時強調,應科院的研發特點是「超前投入」,在多個領域提前佈局,待技術成熟時便能提供應用方案並轉向更具挑戰性的研發方向。他以第三代半導體研發為例,應科院早期與江蘇東南大學合作成立「國家專用集成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專門研究第三代半導體和低功耗無線連接芯片。目前更進一步對三維集成晶片及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進行深入研發。

「我們開始做研究的時候這技術尚未普及,但因較早投入研發,現已處於業界領先地位。其中一項技術更榮獲國家科技部的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是極具份量的獎項,一般屬院士層級,能有此突破,實在是團隊不懈努力的成果。」

及後,應科院逐漸把相關技術應用在不同層面,例如虛擬實境方案必不可少的AR芯片、可大幅提升AI系統速度和效率的神經網絡處理器等,並與內地大型微電子公司合作開展重要項目,足證應科院在科技上具備超前規劃的能力和視野。

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科技官黃莹博士冀更多研發成果落地應用,讓各行各業以至市民大眾受惠。
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科技官黃莹博士冀更多研發成果落地應用,讓各行各業以至市民大眾受惠。


低空經濟 展現潛力

黃莹博士說:「去年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及香港需要發展低空經濟,並推出監管沙盒試點計劃,應科院很榮幸成為計劃的主要技術夥伴之一,協助項目進行測試,累積數據和經驗,冀加快低空經濟的發展步伐。」

他指出,應科院運用了自動駕駛車聯網技術,發展「通感一體化」科技,令無人機更安全和可控。「當低空經濟發展成熟時,我們期望把技術推廣至國際市場應用,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企業專屬AI大模型

人工智能是展覽的另一焦點,黃莹博士指,應科院投入研究已久。「在Deep Seek出現以前,我們已採用一些開源基礎大模型,重點研究如何以私有化部署方式更精準地應用現有知識。」

他表示,雖然AI已在消費層面廣泛應用,但商業應用仍有待發展,特別是安全地整合企業內部數據、提升回答準確性方面。「應科院致力協助大型機構及政府部門建立內部AI大模型,將法規及內部文檔納入系統中。」

黃莹博士指出,不少中小企業希望使用人工智能,但因擔心訓練成本高而卻步。「為了解決他們的痛點,我們研究運用較少數據來訓練模型,透過現場學習方式讓AI演算法持續學習和運作,從而降低人工智能的使用成本。」

總結25年科創歷程,黃莹博士強調應科院將繼續深耕應用科研領域,以技術革新驅動社會效能提升、構建智慧生活場景,成為香港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科技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