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嬰幼兒濕疹 中醫:改善氣血脾胃有助斷尾

更新時間:23:32 2022-08-03
發佈時間:05:30 2022-08-04

濕疹是兒科常見問題,每年因濕疹而求醫的嬰幼兒呈上升趨勢,筆者臨牀見過出生後廿多日就病發,皮疹形態多樣,可有滲出、糜爛及繼發感染,多伴瘙癢,患處多在頭額、耳部、面頰,嚴重者軀幹和四肢都有,其實治療方法很多,除了外敷,一般還有「捏脊」、處方中藥及針灸,甚至多管齊下,以盡快達至成效。

 ■ 要減低嬰兒患濕疹機會,最重要是先從飲食與環境方面著手。
■ 要減低嬰兒患濕疹機會,最重要是先從飲食與環境方面著手。

 

有研究指出,如母親於餵哺母乳期間曾進食蛋、奶、牛羊肉、魚蝦海鮮類食品,嬰兒患濕疹風險會比較高。必須留意的,是大量臨牀觀察指母乳餵哺比吃奶粉的嬰兒,患濕疹出現率較低,但正如前述,母親飲食必須多加小心。另外溫度、濕度、空氣中的顆粒物質等環境因素,亦可引致嬰幼兒濕疹發作,而目前多認為與父母過敏史或免疫異常有關。所以新手爸媽應先由嬰兒飲食著手,避免攝入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至於環境方面,濕疹嬰兒的房間濕度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濕疹患處痕癢加劇;房間要保持適當的溫度,不可過熱,嬰兒所處的環境要保持清潔乾爽、通風,在嬰幼兒活動的環境亦應盡量減少塵、蟎、毛、人造纖維、真菌等,這方面就要從清潔方面好好處理。衣服亦不要穿過多,避免汗液分泌刺激,最好選擇鬆身、吸濕性好、舒適、棉織品等衣服;毛織品或深色衣著對患者皮膚可能帶刺激性,易引起過敏應避免。

 

以適當約束防嬰兒痕癢抓傷

規律的生活與充足的睡眠,都是讓患兒皮膚有休息及復原的良方,嬰兒在四個月大前,每天要睡滿十六至二十小時,四個月到一歲的睡眠時間也應該要有十二至十六小時。如果嬰兒不幸患上濕疹痕癢難擋,那父母應為他們戴上手套防止撓抓,睡前也應將兩手加以適當約束以防抓傷,而且每天更換牀具用品,以防患處感染。

■不論是否嚴重濕疹,其痕癢都絕對令嬰幼兒痛苦難熬,因此適當的保護是必須,以免抓傷加深病情。
■不論是否嚴重濕疹,其痕癢都絕對令嬰幼兒痛苦難熬,因此適當的保護是必須,以免抓傷加深病情。

 

對於已求診現代醫學而未滿意者,可試試中醫治療,因我國傳統醫學對治療嬰幼兒濕疹方法多,比如內服中藥、外敷治療、浸藥浴、針灸或推拿等,臨牀綜合使用後多受患者歡迎。

或者你會質疑,孩子如此小都適合中醫治療嗎?其實中醫治療此病早見成效,當中以調理患者氣血及健脾為主,臨牀可見隨著嬰兒年齡增長,脾胃功能逐漸完善,接近一歲半後症狀減輕或自癒者不乏,但少數病程難纏、反覆發作或加重者,可通過中醫治療,讓脾胃功能加強,然後濕疹斷尾的例子亦很多。

 

建議外敷方

材料:豨薟草9克、川槿皮9克、白鮮皮9克、苦參9克、枯礬2克、蛇床子9克、地膚子9克、黃連3克、黃柏6克及水2000毫升

製法: 把以上材料煮沸後,改以文火煮至400毫升,待藥涼後,按皮損大小裁剪消毒紗布,把紗布浸透藥液,濕敷於患處,每三至五分鐘換一次,每次敷二十至三十分鐘,每日一至兩次,七日為一個療程。

■外敷方內多種藥材具止痕功效,集合煮成藥方讓治療效用倍增。
■外敷方內多種藥材具止痕功效,集合煮成藥方讓治療效用倍增。

 

「捏脊」、針灸成效佳

另外,多為嬰幼兒「捏脊」同樣有效改善嬰幼兒氣血,此法普遍受小朋友歡迎。捏脊是運用雙手的拇指與食指,在小朋友的背部皮膚表面循序捏拿捻動。建議可於睡覺前捏脊,可調和陰陽、健脾和胃、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捏脊的時間一般約五分鐘便可,年紀細的可相應縮短時間。

欲從根源解決問題,建議服用處方中藥,條件許可配合針灸更顯療效,因濕疹與免疫系統失調相關,針灸對治療免疫疾病的好處不容置疑。

■很多人覺得替嬰幼兒針灸匪夷所思,但其實有時治療期間只需一入針即拔出便可,不需像成年人般耗時留針。
■很多人覺得替嬰幼兒針灸匪夷所思,但其實有時治療期間只需一入針即拔出便可,不需像成年人般耗時留針。

 

坊間普遍認知成人的針灸時間一般留針約二十分鐘,其實因應不同治療,有時一入針即可拔掉,亦有留針長達約兩小時的治療,以達到調整陰陽平衡。兩千年前,醫療資源缺乏,古人基本是以針灸治療嬰幼兒疾病,只是刺激模式與成人不同,當時針灸經典《靈樞》已指出如何利用針灸治療嬰幼兒,其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發針,日再可也。」其意思是對嬰兒做治療時,淺刺穴位,達到刺激目的後,就快速出針,每日可以針刺患兒兩次,持之以恆以達到效果。

■ 呂澤康中醫
■ 呂澤康中醫

 

文:呂澤康(執業中醫及針灸師,少年時曾患鼻咽癌及血癌,曾旅居英國行醫,師承孟河醫派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婦科不孕名醫趙可寧教授、風濕免疫病名醫周學平教授、著名針灸大師盛燦若教授及眼科名針灸醫師謝奇醫師。)

圖:部分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