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從小學習音樂好處多、助培養興趣 樂團總監:「磨練耐心與拓闊小朋友視野」

更新時間:22:26 2023-01-04 HKT
發佈時間:10:00 2022-12-29 HKT

小朋友學習音樂好處多,既可以擁有演奏樂器的才華,又能養成孩子的藝術觸覺,陶冶性情。近年甚至有言語治療師指出樂器的音調和節拍能夠應用在說話發音方面,有助提升孩子語言能力。今次邀來香港城市室樂團總監黎燕欣(Leanne)跟大家分享音樂對孩子有何正面影響,以及如何培養孩子對音樂(甚至其他藝術)的興趣。

訓練小孩左腦發展 讀書以外的另一出路

 

儘管每個人的資質、能力不同,Leanne相信每個孩子都應有學習音樂的權利,更曾試過落區到天水圍為低收入家庭的兒童舉辦工作坊。或許部分家長會質疑音樂「搵唔到食」,但Leanne指音樂是一種享受,能夠令人開心,釋放壓力,更可以訓練孩子的左腦發展和multi-tasking。「玩音樂你需要同時集中很多東西,包括聲音、拍子等,更要運用你的想像力和創意去幻想每首樂曲的意境、所表達的情感。」而一場精彩的演出或一首美妙的音樂很多時不單止靠一人完成,做好自己本分以外,演奏有時亦需要與人合作,留意其他表演者在做甚麼,然後互相配合。「我兒子大部分朋友都是在樂團裏認識的。」對於專長不是讀書方面的孩子,音樂亦為他們提供另一出路,讓他們從中得到認同和自信。此外,練習時有機會不斷重覆其中一兩個小節,能培養孩子的耐性,以及力臻完善的態度。「有些孩子考完試沒有覆查的習慣,但原來他們寫得太急串錯字,最終導致失分,音樂正好磨練一下他們的耐心和細心。」

Leanne憶述自己對於雙簧管的興趣亦都是源於小時候觀看父親的表演,偶然看見其他樂手吹奏雙簧管。
Leanne憶述自己對於雙簧管的興趣亦都是源於小時候觀看父親的表演,偶然看見其他樂手吹奏雙簧管。

 

拓闊孩子視野

音樂世界學到的東西遠比我們肉眼見的多。「Knowledge is power and music is a kind of knowledge!它就像一種新的語言,逐個音符認識,以至當中的歷史背景。」學習不同知識,充實自己,儘管將來未必做音樂家,但有一定基礎知識,至少能拓闊眼界,也可以與人交流相關話題。「你永遠不會知道這些東西何時能夠大派用場!」她笑言音樂是一個life learning skills,可以transferable至不同場境,對於學習、工作、與人合作都有幫助,無人可以奪走你擁有的知識。「一些老人家即使患上阿茲海默症,忘記所有東西,但仍然記得怎樣彈琴。」

孩子的吸收能力比成人強,所以愈小開始學習音樂愈好。
孩子的吸收能力比成人強,所以愈小開始學習音樂愈好。

 

提供接觸機會 參與各種活動

在兩名兒子還小的時候,Leanne已經會在家播放音樂,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來提升他們的興趣,如搶答遊戲,問孩子這是哪種樂器的聲音。另外,她又建議盡量安排孩子有接觸音樂的機會,多些exposure,如音樂會。「香港家長不會覺得去音樂會是一個學習活動,但其實過程中可以刺激孩子對於學習音樂的渴望。」她回想起小時候父親會帶她去不同的音樂會,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家庭活動。「在過程中你會知道自己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麽。」成為母親後,Leanne亦有帶孩子參與不同類型的藝術活動,認為至少一個月一次也不錯。「除了音樂會,話劇、歌劇、芭蕾舞表演,甚至藝術展、博物館都有帶小朋友去。」抱着嘗試的心態而至,如果不喜歡這項活動,下次便不再去。而透過不同種類的表演、活動,孩子能夠找到日後想從事的行業,建立屬於自己的興趣。「現在我兩個兒子會自己去參加這些藝術活動,因為他們已經養成習慣。」同時亦可打開眼界及學到相關禮儀,如保持安靜、在適當時候拍手。「不要只懂得帶他們到迪士尼!」她笑道。

受疫情影響,過去數年不少音樂表演都被逼暫停。
受疫情影響,過去數年不少音樂表演都被逼暫停。

 

雖然學校都會有音樂課程,甚至樂團,但Leanne直言並不足夠,也不是培養孩子興趣的最好方法。「學習音樂不是學校老師說樂團欠一個雙簧管樂手,然後你就去學雙簧管。相反,透過音樂會,孩子覺得長笛的音色很『靚』,然後跟媽媽說想學,這便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動機。」家長可以在音樂會後問孩子喜歡哪種樂器。「學習音樂不該是被逼、被介紹或以任何成績為前提,即使其他才藝,如畫畫、芭蕾舞亦都一樣。要有passion,孩子才會有動力做得好。」而且學校課程只是十分基本,不夠深入,她舉例:「老師教牧童笛,很難同時兼顧20,甚至30個學生。還未計學校需要顧及其他方面的課程,如體育、視藝。」她認為若要激發孩子對學習音樂的熱誠,要在學校外面參與其他課程。正如Leanne小時候既參加學校樂團,但同時參與校外的樂團。「校外的活動更易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且知道其他人的水平,推動自己進步。」

當兒子跟自己反映希望學小提琴,Leanne也會從旁鼓勵。
當兒子跟自己反映希望學小提琴,Leanne也會從旁鼓勵。

 

興趣行先不強逼

Leanne表示很難說哪種性格的孩子特別適合玩音樂,如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希望玩音樂,一個則想在Computer Science方面發展,她認為不能強逼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就像我是玩雙簧管的,最方便當然是讓兩個孩子都跟我學一樣的樂器,但我會讓他們自己選擇。」在過程中,家長可以提供適當的環境及鼓勵。「作為母親,我希望小朋友學音樂是因為他們對這樣東西感興趣、有熱誠,而不是我想他們學。」對於有香港家長視音樂為進入名校的入場券,她覺得名校可以有更多資源,能夠更好發揮孩子的音樂才能,但不能用這原因要求孩子學習樂器。她指家長負責open the door,但之後的選擇應交由孩子自己決定。

家長以外,Leanne認為學校也可以提供更多觀賞表演的機會。
家長以外,Leanne認為學校也可以提供更多觀賞表演的機會。

 

遇上孩子不願練習,家長難免會感到生氣,因為音樂始終需要每天堅持鍛煉,「有付出先有收穫」,特別是年紀小的孩子需要為他們訂立規矩,不過亦要懂得適時調整。「當孩子10歲左右,我們便不應干涉太多。」她建議家長可以多留意孩子的反應,嘗試讚賞或讓孩子投入。「例如讚『你今天彈得好好』、『很美妙的樂曲』,問『這首樂曲是誰創作的』等。」在催促和放手中找一個平衡點。「你可以鼓勵孩子盡力做到最好,但不能強逼。打罵會令孩子感到有壓力,最終討厭音樂。」

為了讓子女入讀心儀學校,部分港人會安排孩子上音樂興趣班,增加勝算。
為了讓子女入讀心儀學校,部分港人會安排孩子上音樂興趣班,增加勝算。

 

擴闊觀眾年齡層

身為樂團總監的Leanne在策劃時希望能夠盡量擴大表演觀眾的年齡層。「香港很多藝術活動都只容許六歲以上的觀眾入場,我想改變現狀,做一個三歲到八十歲都適合的表演,讓他們當成家庭活動。」她不會刻意把目標受眾定在小朋友或做一個專門為兒童而設的表演,而是老小咸宜,不論大小都會喜歡的節目。她相信小孩子同樣有能力理解、欣賞表演。「They are not stupid!」要達成目標並不容易,她覺得母親的身分令她更加明白孩子的需要,如視覺上的效果、服裝。「小朋友的專注力不能維持太久,所以我們的表演不會超過一小時。」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因此表演必須有新鮮感,不能每年重覆一式一樣的劇本。「我想透過故事帶出主題,讓觀眾有所得着、反思。」

樂團曾嘗試穿上動物服飾表演音樂劇,宣揚保護野生動物的訊息。
樂團曾嘗試穿上動物服飾表演音樂劇,宣揚保護野生動物的訊息。

 

樂團上月舉辦牧童笛真人騷。Leanne解釋她之所以選擇牧童笛作為是次表演樂器,是因為牧童笛容易讓幼童掌握,大約六歲,他們的肌肉發展便可以開始嘗試,有助提升手指靈活度。「很多人認為牧童笛是很簡單的樂器,其實是誤解,亦流於表面,要吹得好不是件易事,手指要十分靈活才可以。」當中的指法甚至能夠應用到其他樂器,如鋼琴、長笛,可以作為學習其他樂器的基礎。她稱大部分管樂樂器,如雙簧管,需要待孩子換牙後先可以開始,但換牙不會影響吹奏牧童笛,可以更早開始讓孩子接觸音樂。有份參與是次演出的Gabor Vosteen同樣認為牧童笛往往被視為讓兒童學習音樂的入門樂器,認識後就會感受到當中的樂趣和驚喜。他說:「牧童笛其實有很多可能性尚未被發掘,可以用作表演古典音樂,亦可吹奏流行歌曲,甚至把它和其他藝術融合,例如今次便把喜劇和牧童笛結合在一起。」而且牧童笛亦不及鋼琴、小提琴般普遍及為人所熟悉,除學校以外,不會經常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聽到。Leanne及Gabor兩人小時候都曾學習牧童笛,希望藉這樣看似簡單的樂器為大眾帶來驚喜,激起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單看Leanne及Gabor對表演的種種要求、期盼,這份「重質不重量」的精神已經值回票價。
單看Leanne及Gabor對表演的種種要求、期盼,這份「重質不重量」的精神已經值回票價。

 

文:林詩敏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

學花式跳繩唔止玩 仲有助孩子建立正確價值觀

親子Moment|少年棋手與爸爸對招 慈父鑽研招數身教堅毅

【育兒教養】貪玩爸爸帶仔女玩滾軸溜冰 棄催谷陪孩子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