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招應對孩子「Trouble 2」 要避免打罵、這類孩子情緒更易波動

更新時間:10:00 2023-02-04 HKT
發佈時間:10:00 2023-02-04 HKT

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兩歲左右的幼兒是自我意識最強的時間,容易變得自我中心,欠缺同理心。與之前的嬰兒期相比,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不太願意遵守規矩,喜歡說「No」,常常與成人對着幹。因為他們的認知及情緒控制能力仍然有限,又喜歡話事,容易令新手父母感到「勞氣」、「難搞」,因而被外界形容為兩歲反叛期(Trouble 2),如果你正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妨聽聽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課程總監董龍珠(Shirley)解釋有關成因及應對方法。

Trouble 2 因應管教方法有所不同

Shirley說,Trouble 2不一定在踏正兩歲時發生,可以早在18個月,即一歲半便開始。「這是大部分幼兒成長過程中必經的發展階段,就像學走路、學說話一樣,不能避免。」不過她認為Trouble 2會因應孩子的性格、父母的管教方式、家庭環境(如有沒有兄弟姐妹)而有所不同,特別是孩子的個性。「性格比較暴躁,平日在家也是『小霸王』,備受寵愛的孩子,在經歷Trouble 2時情緒會比較波動。有些性格比較內斂、溫文,本身情緒也不會有太大起伏的,情況則可能會好少少,出現『扭計』的次數亦相對較少。」

 

 

 

至於家庭環境,如果幼兒在經歷Trouble 2時遇上弟妺出生,他們的反叛特徵會更加明顯。「因為他們之前一直是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寵愛,全家人的專注力都放在他身上,已經習慣了成為大家的焦點。Trouble 2正是他們最自我中心的時候,若加上弟妹出生,會激發起他們的妒忌心;或者父母放在他們身上的時間亦會減少,驅使他們將不滿發洩在行為上。」部分甚至會出現倒退行為,如已經戒奶的突然要食奶、懂得走路卻偏偏用爬的方式移動、能夠自行入睡但要求媽媽哄睡。這些可能都是為了和弟妹爭寵加上Trouble 2而發生的情況。另外,外在環境轉變同樣有機會加劇Trouble 2的情況。「碰上工人姐姐離職、搬屋或家中老人離世等突如其來的轉變,會令到本來情緒已經波動的孩子情緒起伏更大,Trouble 2情況更明顯。」

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課程總監董龍珠(Shirley)
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課程總監董龍珠(Shirley)

 

家長行為如鏡子 要避免打罵 

既然Trouble 2無法避免,家長最關心的一定是這個階段會維持多久。Shirley表示上述提及的性格、環境因素都會影響Trouble 2的時長,但相信若然能夠配合家長適當的管教,孩子將會更易度過這個階段。「很多時我們發現如果家長處理得當,半年甚至兩、三個月孩子便會回復正常。相反,情況則會一直持續,去到孩子四、五歲仍然覺得十分難教。視乎家長管教方式,落差可以很大。」她認為家長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喜歡透過發脾氣、打罵來管教子女的,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誤以為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並不鼓勵家長用體罰的方式來管教,罵亦要對事不對人。「作為媽媽,我十分明白家長為甚麽會嬲,但你愈罵,他便喊得愈大聲,所以第一步是父母先學會平伏自己情緒。」如果當刻覺得快要控制不住自己,在情況許可下,可以請身邊人代為照顧,自己先離開孩子,到房間或樓下公園冷靜一下;如果不能夠,則可嘗試深呼吸,避免開口說話。「在情緒波動時很容易衝口而出說出傷害性的話。」

兩歲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高峰期。
兩歲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高峰期。

 

讓孩子有選擇權

面對孩子有主見,Shirley指父母必須有清晰指令,在某些情況堅持原則,例如孩子不願坐定定食飯,喜歡跑來跑去,任憑孩子怎樣「扭計」,家長也不應該退讓。但適當時候可以給予孩子一些選擇權,讓他們覺得自己有話事權,滿足其自我中心。她建議家長外出時可以問孩子喜歡用哪個背囊?想穿哪對鞋子?帶哪個水樽?當去到公園,讓他們選擇喜歡玩的遊樂設施。「一些相對不太重要,無關痛癢的事情可以嘗試放手讓孩子做選擇。」事後更可加以鼓勵,稱讚孩子「你做得好好」、「你這個選擇媽媽也很喜歡」,有助增加他們的正面情緒。

喜歡話事、哭鬧、 發脾氣是Trouble 2的特徵。
喜歡話事、哭鬧、 發脾氣是Trouble 2的特徵。

 

事先給予心理準備

若孩子正在「扭計」,Shirley建議家長要先弄清他們發脾氣的原因。「究竟他們是想引起父母注意?抑或當刻發生了甚麼事刺激到他們的情緒?」如果是attention seeking,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即孩子沒有打自己、撞牆等自殘行為,家長可以採取忽略法,不理會、不跟孩子有眼神接觸,讓孩子自己發洩。「只要他們獲取不到父母的注意,通常10分鐘左右便會停下來。愈理會,他們便會覺得成功獲取注意,反而會更激烈。」部分孩子有機會是父母不答應他們的要求而「扭計」,Shirley覺得家長可以提早給予孩子心理準備。「出街前可以跟孩子說清楚待會兒是去婆婆家,不會去公園,避免他們經過公園時『扭計』;或者嘗試代入他們的感受,『媽媽知道你很想食雪糕,但今天天氣凍,你有咳嗽,就算出到去也不可以食雪糕』。」經過預告和解釋,孩子的情緒通常會冷靜下來。如果外出後仍然「扭計」,父母同樣要堅持,否則他們會變本加厲,下次再次透過「扭計」,甚至發更大的脾氣來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不過父母都要記得答應子女的請求後一定要滿足他們,避免說『陣間買俾你』這些模稜兩可的承諾。」Shirley提醒道。

面對能力範圍做不到或不合理的要求,家長不應因子女「扭計」而滿足他們。
面對能力範圍做不到或不合理的要求,家長不應因子女「扭計」而滿足他們。

 

文:林詩敏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