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治療助孩子減壓抒發情緒 專家教路:5大玩樂貼士爸媽必知!
發佈時間:19:05 2023-10-30
遊戲治療 ︳ 今時今日,無論成人或小朋友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壓力,壓得大家都透不過氣來。成人懂得自我減壓,小朋友卻未必懂得覺察及控制自己的情緒。年初有團體調查指出近半學童因被父母責罵而感壓力,到早幾個月於網上有拍到小朋友在地鐵車廂內情緒失控,大喊好辛苦。近日也有中學生因壓力而離家失蹤的個案,當遇上子女出現心理困擾、壓力爆煲,家長又該如何處理?
遊戲治療讓孩子毋須再額外壓力
遊戲治療是近年很常被討論的孩子抒發情緒方法之一。兒童遊戲治療師何珈燕(Natalie)指這是專門針對兒童的心理輔導方式。「心理輔導一般以面談形式進行,透過言語溝通了解輔導對象的心理狀態或問題,但小朋友表達能力有限,未必能夠清晰、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受。透過遊戲,治療師能夠從旁觀察孩子的內心狀況,包括困擾的事情、壓力來源,繼而因應不同情況作出介入,最終的目標是助他們處理內心的困擾,重拾力量去面對未來。」Natalie稱大部分小朋友都喜歡玩具,當他們進入遊戲治療室,看見大量玩具、遊戲,有助他們在一個沒有壓力、輕鬆的環境狀態下表達自己,因為成人大多數是主動尋求協助,但小朋友則是家長帶他們去見心理學家或治療師,比較被動,某程度上亦會對他們構成壓力,透過遊戲治療便可以讓孩子毋須再額外承受面對陌生環境的壓力,能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更快與治療師建立互信關係,聚焦處理他們心理方面的問題。
耐心引導 忌過度介入
Natalie介紹,遊戲治療有很多形式,包括單對單、與兄弟姐妹一起或小組形式參與,治療師會因應不同情況再作決定。而遊戲治療亦有不同學派,譬如兒童中心取向,透過建構一個無條件接納、包容的環境以及與治療師互動的過程,增加小朋友對自我的接納。「在這個取向下,治療師會傾向跟從小朋友的步伐,再進一步就會運用語言技巧,詮釋他們的行為,讓孩子更加了解自己。」亦有一些治療師會採取較為指導式的遊戲治療,在基於互相信任、讓孩子感到安全的基礎上,治療師會為孩子設定一些目標,例如小朋友面對陌生人時不敢說話,便讓他們先嘗試吹奏樂器表演,逐步習慣用嘴巴與人溝通並建立自信,達至行為的改變。
小朋友受壓想法或對立分化
談及最深刻的個案,Natalie表示曾遇過一些小朋友在接觸初期帶有非常之強的攻擊性,對世界非常絕望,對立分化十分嚴重,只有對和錯、好人與壞人,甚至說出希望戰爭、有人死的說話。「但當他看到治療師無條件接納他,協助他分析、演繹,便開始讓治療師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了解到這些怨恨源自他與妹妹的衝突,然後再找方法幫他宣洩情緒,與家長商量如何改善他與妹妹的關係。這個個案用了一年輔導,直到現在仍與家長保持聯絡,當聽見家長反映小朋友的轉變、感謝我的說話,甚至小朋友能夠擁有自己專長時每次都十分感動、開心。」
扮演遊戲助反映小朋友心理
那家長可以如何在家應用?Natalie直言遊戲治療的應用是一件複雜的事,需要報讀一些課程進修,才能掌握當中的技巧。但Natalie認為遊戲治療也能為家長帶來一些啟發,在家與子女玩耍時不妨嘗試作出一些改變。她建議家長可以盡量減少介入,多些留意小朋友玩樂時的行為,思考這些行為會否與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事有關聯,例如是否不斷重複某一個動作、在扮演遊戲會選擇扮醫生抑或病人,這些都能反映小朋友的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感到被忽略的小朋友可能會選擇扮演醫生,證明自己的能力。」此外,家長亦可加以描述孩子的行為。「不止是『你扮醫生好叻拯救了很多病人』,可以是『今日有十多二十位病人,但你全部都能安排好,替他們治病,病人們都非常感激醫生,你真係好叻呀』。若孩子當刻欠缺能力感,上述的一番說話便能給予他們肯定。」Natalie提醒,當家長與子女玩耍時,亦要避免給予過多大人主觀的意見或想法,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玩法。「譬如小朋友把醫生放到病牀,家長可能已經忍不住阻止,『醫生怎會睡病牀?』、『不是這樣玩的』,但家長要相信小朋友每個舉動背後都有他的意思,避免過度介入。
玩樂5大貼士 建立自尊五感
Natalie更為家長提供與孩子玩樂五大貼士,助啟發孩子們建構自尊五感,分別為方向感、安全感、 能力感、獨特感及聯繫感,從而打好學習及適應學校生活的根基。
點擊圖片瀏覽玩樂5大貼士:
文:林詩敏
圖:何健勇、部分為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小朋友受壓能力大不同!孩子有這6個徵狀要小心 附專家建議5大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