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兒童好好上一課情緒教育 「先處理心情 後處理事情」︳兒童心理
發佈時間:23:53 2023-09-17
今年7月時,接連發生兩宗學童自殺事件。根據教育局早前向立法會遞交的文件顯示,過去三年,全港中小學向當局匯報的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分別有21、25及25宗,當局指數字稍有上升,估計受疫情影響所致 — 那決非一堆數字般簡單,家長亦不要輕視子女的情緒,以免一下子爆發至成為悲劇。事實上,後疫情時代,全球均視情緒、精神健康管理為首要課題,特別是香港復常步伐較其他地區遲,學校亦是今年初才正式全面恢復實體課,可以想像,疫下三年對中小幼學童的精神健康有多大影響。情緒,乃抽象感受,常規課程沒有學習管理情緒這一課;然而,從認識不同情緒開始,了解個人精神狀態,找到方式表達,學習排解負面情緒,確實是這代最需要的教育。
先認識「甚麼是情緒」
甚麼是情緒?不論從精神科,還是心理學角度,均指情緒從沒有所謂好與壞。「每一種情緒,或者天生由遠古遺留下來的情緒,其實都有它的功能。例如我們開心,那便享受;緊張?對於要在這個世界生存是有作用的,如果緊張即是有危險的事情發生,便要立刻去應對這件事,而且緊張也叫自己留心做那件事。」精神科醫生陳蔓蕾指出,有家長見子女緊張、不開心,往往覺得有這種情緒是「不正確」,非要帶着批判。
一杯水為喻
童心苗兒童成長發展中心創辦人,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饒方莉以一杯水為喻,指心理學上有Bio-psycho-social Model(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她解釋有些兒童與生俱來的基因,家族有親人有情緒的困擾,在基因裏便有vulnerability(脆弱)傾向比較悲觀,容易跌入情緒困擾,表現比較負面、緊張及焦慮等 — 正是杯內的水多少,最後外在環境誘發,便如注入再多的水令杯水滿瀉。
每個人天生都有這樣的一個水樽,(負面情緒)每個水樽的水平會有點不同,而「Social」(影響)可能在你的社會環境、家庭、父母怎樣管教,養大你;或者你小時候有否遇到被欺凌,或者一些創傷,這些就是後天加給自己的水。
精神科看基因
陳蔓蕾也有相同論調。「其實,因為精神病是一個多因性的疾病,就好像一粒種子,究竟先天性已經決定了它長出來的是一棵蘭花、一棵草,還是一棵樹?」後天陽光、水土等環境決定生長狀態。「基因是預先已經決定了,埋下這種子,究竟會否有傾向(精神病)。這些基因埋藏在我們的身體裏,我們有否引發它出來?使它變成一個精神病,這些都有後天的因素。」她舉例說,不少孩子到診所時,挖損手指、拔頭髮,旁邊的父母卻表現緊張,不住發問。「我都插不進嘴,你見到一家人都處於緊張狀態。跟着發現父母其中一方,甚至兩人都有抑鬱症。」
意圖自殺個案增
壓力、情緒管理將會是疫後整個香港世代須學習的課題。陳蔓蕾坦言,自學校恢復常規在校上課後,她手上中小學生出現的精神問題個案多得應接不下。「其實這三年,不論甚麼年紀的人都多了抑鬱、焦慮。特別是ADHD學童,三年來讀書基本上是空白。因此,當返回學校追不上進度,便令他們很焦慮。試想想,突然間升了三個年級,學的東西一點都不懂,正常都焦慮。」她形容多了近兩、三成有焦慮、抑鬱的小學生求診。「同學之間多了糾紛都影響情緒。都沒正式與同學相處過,社交能力差很多;還有,寫字能力也差,是因為說話能力低了。腦子少了思考,寫的東西跟着差了。」
她續指,不乏中學生個案有自殺念頭。「有學生衝上學校天台,幸好同學及時制止;亦有學生想衝出馬路……是經常性都有這些個案。」至於背後原因複雜:有對學業成績要求高,亦有與同學相處出現問題、受欺凌等。「其實當小朋友想不到甚麼解決方法,其中一樣便想自殺。」個案屬確診抑鬱症,除了藥物治療,她覺得亦需要正視疫後學童未適應校園生活的狀況。「三年來在家做的事情,一下子回到學校要做返三年內的事……其實你的精神、身體上沒有好好成長過,突然間便跳到另外一個完全要求很高的地方,當然不行。」她提醒家長,需要注意子女缺課的情況,她曾有個案長達一年不時「因病」缺課。「很難搞的,因為病了一整年。太長時間不回校,已經完全沒有上學欲望。他的同學全部都升班,自己卻低一級,你說,他的心理影響有多大,覺得醜……」就算留班,亦易受欺凌,更難融入校園生活。
抱抱情緒 運動有效抒壓
老掉牙的紓壓方法,離不開運動。「當然有幫助,因為做運動令體能好。像游泳強化背肌,不會腰酸背痛。我看到一些SEN小朋友,坐着就軟軟的,好像水母塌在枱上……坐姿好,人的專心度也高。」而運動可分泌安多酚,是重要的腦神經傳遞輸送物質。「透過體育鍛煉,就是想培養不屈不撓。」
文:羅惠儀圖:蘇正謙、何健勇、羅惠儀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Innovator Farm(陳彥君訪問)
相關文章︳小孩也會有壓力?有這4個徵狀或壓力爆煲!家長必學3個方法助孩子解壓︳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兒童心理︳孩子扭計如何處理?家長要識4步溝通法 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相關文章︳子女管教︳小朋友做到這3件事反映父母教得好!識「道歉」是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