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記》值得反思場口︳善意與溫柔同行 學生的「無力感」與「希望感」︳林秋霞專欄

更新時間:21:32 2023-12-20
發佈時間:21:32 2023-12-20

根據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23年8至10月,已錄得22宗18歲以下學童或大專學生自殺個案,較去年同期上升了一倍,情況令社會憂慮。與此同時,賽馬會的「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在剛過去的三個月中,收到400多宗有意自殘或輕生的高危個案,其中高危人群佔比最大的是中學生。疫後復常近一年,學校大多已恢復昔日的教學模式,一些孩子「心理復常」的進度,趕不及學習進度之緊急。不少學生表示復課後功課繁重、睡眠時間不足、與父母常因學業問題生衝突、熟悉的老師和朋友移民、社會氣氛低迷等,導致精神健康轉差,並對未來感到無力及看不見希望。

為教育注入生命力

香港教育制度重成績及操練,學生學業壓力沉重,多年來已為人垢病。然而,教育現場不乏一些有心有力的老師們積極推動變革,可是由於未能形成主流風潮,也可能尚未迫在眉睫,教育現場往往「沿用」過往的教學方式,「追趕」了無邊際的教學進度。如果社會風平浪靜,大概這樣「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將會繼續下去。可是,我們也清楚地看見甚至體會,當社會出現一個又一個危機時,現行教育的不足,確實無可避免地遭逢無數的挑戰:

  •  學校所教授的內容,是否能讓學生應對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機?
  • 世界所發生的事情,教育能否讓學生有充足的素質和能力去解讀?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如今的教育工作無比艱難,當中最關鍵的是需要在教育中注入生命力。因應急劇改變的時代發展,讓孩子熱愛生命,對未來懷抱希望、增強抗逆力、培養各種美善品格、裝備各種應對未知世界的所需能力等,實在刻不容緩。教育需要「 暖 」實力。

「我未必可以幫到你,但我會陪着你。」《年少日記》

「堅強很好,脆弱也沒有關係」

身處心靈痛苦中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是甚麼?或許,電影《年少日記》能給我們一點啟發及反思。在今年11月正式上映的香港電影《年少日記》,由卓亦謙執導,爾冬陞監製,故事從一封沒有署名的遺書說起。為找出班上企圖輕生的學生,中學老師鄭Sir(盧鎮業 飾)因此翻開了封塵已久的「年少日記」,重新面對小學時代,父親(鄭中基 飾)對哥哥(黃梓樂 飾)的嚴厲管教、母親(韋羅莎 飾)的愛莫能助,以及自己的袖手旁觀,充斥遺憾及難過的童年往事。一套盛載善意與溫柔的電影。當中不少物品、場景及對白均引人深思,值得社會各界討論(以下涉及劇透,未觀看電影的讀者慎閱):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對不起 —— 比「打」更受傷害的是「冷」

鄭Sir的10歲哥哥傑仔,跟父母說得最多的話是「對不起」。父母最關注兒子的學業成績,偏偏傑仔沒有讀書的天資,成績遠遜弟弟。爸爸常因傑仔成績不理想而對他施以體罰,每次傑仔也會以「對不起」求饒。有一次,傑仔告訴父親自己要留班的消息前,雙手奉上雞毛掃,再次不斷說「對不起」。爸爸當刻冷對待他,不但不再打他,更表示自己以後也不會再理會他。傑仔的「對不起」,已無法喚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對孩子來說,比體罰更受傷的,是父母對他們的撒手不管。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布公仔 —— 這樣我就不是自己一個人了

傑仔有一個時常陪伴在側的布公仔,他常常跟它互動及對話。爸爸後來因為不滿他的學業成績而命令他扔掉這隻公仔,並指若他的成績有進步便會買新的給他。那時,傑仔淚流披臉地說,自己只想要這個公仔。在這個家中,倚靠丈夫作經濟支柱的媽媽,以及學業優秀的弟弟,一直冷眼旁觀爸爸對傑仔的所作所為,他們從沒有出手相助。因此,對傑仔而言,扔掉的,不是一個公仔,而是家中唯一陪伴自己的伙伴。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燒賣 —— 父母喜歡的不代表是孩子喜歡的

爸爸喜歡吃燒賣,甚至在自己病危時,也着照顧者為他買不同類型的燒賣。他一直很愛錫學業成績優異的鄭Sir,有一幕是當時已為中學生的鄭Sir,在校與同學打架而需要見家長,及後兩父子上茶樓午膳。爸爸為他夾上自己愛吃的燒賣,鄭Sir表明不餓而不想吃。這位父親一直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加諸在兒子們身上,亮麗的學術表現、卓越的鋼琴演出如是,燒賣如是。父母喜歡的,不代表是孩子喜歡的,按孩子的個性、興趣、天賦,發掘他們所喜歡的,才是孩子真正喜歡的。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遺書 —— 你們都是無比重要的人

在校園找到一封匿名的遺書,副校長認為事件沒大家所想的嚴重,但鄭Sir對此不同意。這與他童年的經歷有關,哥哥當年就是留下遺言而輕生:「我不是甚麼重要的人」。這句話同樣出現在這封遺書中。在電影中,鄭Sir看着一班中六學生,然後導演安排每一位學生以獨白形式念出遺書的內容。這象徵表面上看似無恙的孩子,可能只是沒有說出口。鄭Sir不想遺書再次成為遺憾,故此盡力查找遺書的作者。而在study leave前的最後一堂,鄭Sir站在課室門口送別每個孩子,他逐一提及他們的名字說再見,這正是告知學生:你們很重要,我記得你們每一個。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天台 —— 彌補遺憾,與自己和解

鄭Sir藉另一間學校的學生輕生事件作引子,在黑板上寫了自己的手提電話號碼,跟學生表示如果想找人傾訴,歡迎與他聯繫。及後,有一位男生主動傳訊息給他說「我想傾吓計」。鄭Sir與該男生並肩傾談,期間鄭Sir專心聆聽,沒有多說話,最後以手搭着他的肩膀。這一幕後,鄭Sir獨自重遊當年跟哥哥來過的「秘密基地」(天台),亦是當年哥哥輕生之地。導演沒交代那位想傾訴的男生是否撰寫遺書的主人,但鄭Sir跟男生傾談後,才敢踏足這個地方。表面上看似是鄭Sir阻止了一個悲劇的發生,救贖了一條寶貴的生命,但被救贖的不只是留下遺書的學生,還有鄭Sir他自己。鄭sir上了天台獻花給逝去的哥哥,而一直活在10歲的哥哥望着長大成人的鄭Sir,淺淺一笑。這隱喻鄭Sir與當年悔疚的自己和解。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圖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還有多個細節未能盡錄,這實在是一套值得一再細嚼的作品。導演希望透過電影讓更多人關注心靈受創、自我壓抑的人與年輕人,多理解及關懷他們的想法、感受及處境,並藉由電影撫慰受過傷的心靈 —— 「穿過迷霧,與絕望和解」。

「一個人不會沒來由生氣,也不會沒事憂鬱。所以無論如何,都必須肯定他們的心情。『你是對的』代表着『我無條件相信你的感受,我會站在你這邊』,這是一股穩穩撐住對方的力量。」《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

筆者與電影《年少日記》的導演卓亦謙 (左四) 及演員們合照(圖片來源:林秋霞)
筆者與電影《年少日記》的導演卓亦謙 (左四) 及演員們合照(圖片來源: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

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教育學院畢業後,踏上教育路途,自此愛上孩子,相信教育。後來發現世界很大很美麗,教育其實可以很好玩,於是外出闖蕩,與不同學校及單位積極開拓各種教育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記住「3個字」陪孩子生命同行!教育專家:「你認可一個人多少,他就能成長多少」

相關文章︳正向教育︳家長應學習收起責備善用同情 安慰撫平幼兒情緒必學兩點!

相關文章︳孩子是否有ADHA?有這些症狀或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欲改善家長要堅持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