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求變 不進則退 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校長蕭婷:「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發佈時間:07:15 2024-11-18
校長專訪︳事隔半年,再次踏入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校園瀰漫着一股新人事新作風的氣息。前任校長蔡碧蕊榮休,由曾擔任「有時限小學」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校長的蕭婷接手。從當初毅然放棄地區名校副校長一職,充當開荒牛,再由觀塘一躍跳入大埔,蕭校長直言自己是個勇於嘗試新事物的人,更期望能夠將這份精神傳承給下一代。
做老師不止關心學業 還有心靈健康
從事教育超過20載,蕭校長笑言自己小時候並沒有想過有一日會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責。「小時候曾想過當紀律部隊,覺得穿制服好型!」(笑,於女性還未在紀律部隊普及的年代,可見蕭校長已經喜歡走另類路線)直到蕭校長父親在其初中時不幸離世,才讓她開始萌生當老師的念頭。「家中頓失經濟支柱,中二、中三班主任非常關心,出席了父親的喪禮,抽出工餘時間家訪,校長甚至自掏腰包為我提供資助直至畢業。」師長們的陪伴,讓她感受到老師不止關心學業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心靈健康,並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
蕭校長於師範學院畢業後重返母校執教,任教體育科並先後擔任中一、中二級的班主任,自己的經歷讓她特別重視師生之間的關係建立。「那班學生至今仍有保持聯絡,不止書信上的文字往來,他們有新動向,如結婚、到外國升學都會主動與我分享,那種關係很微妙,有時還會約出來吃飯見面呢!」
重視工作意義甚於金錢
那為甚麼會從任教中學轉教小學?「在母校任教兩年後,曾轉跑道至商界。我做每件事都喜歡不斷思考能夠從中學到甚麼?能讓自己有甚麼進步?」做了一段時間,有感繼續留在商界不會有太大突破,而個人目標也不是旨在賺很多錢,便決定重返教育界。「曾一度想過到特殊學校任教,但因着種種原因,最後只好作罷。」做不成特殊學校老師,加上任教中學的經歷,蕭校長認為小學老師的影響力比中學更為深遠,因此便到荃灣一所小學任教,一教便是10多年,從老師任職至副校長,直至在報章見到堅樂第二小學的招聘廣告,令她泛起向外闖的念頭。
2015年九月,蕭校長選擇到一所明知只有九年「壽命」的學校重新起步。「當時沒有想過學校結束後自己會失去飯碗那麼長遠,只是單純想到自己可以去到那裏服務更有需要的學生。」她形容荃灣舊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中產家庭,而堅樂第二小學的學生背景相對較為複雜。「初次與家長見面都不敢輕易稱呼對方為同學的爸爸或媽媽,因為不確定對方身份。」學生不乏新移民,部分由爺爺嫲嫲照顧,有些則有特殊學習需要,需要仔細了解他們各自遇到的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鐵柱磨成針 獅子變綿羊
在堅樂第二小學工作,有兩位學生的轉變,讓蕭校長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位蕭校長形容是「鐵柱磨成針」。「那名學生的父母離異,由嫲嫲照顧,小一入學時就好像一根『鐵柱』,撞倒人,無論老師怎樣勸告,都不會道歉,非常固執。」老師們的不捨不棄,漸漸融化了堅硬無比的鐵柱。「某天嫲嫲向校方反映,孫兒竟罕有地向人道歉,並開始懂得關心身邊人,上課時更會主動抄筆記。」看似很微小的改變,對曾幫助他的老師來說都是非常鼓舞的一大進步。
至於「小獅子」,則是位有嚴重讀寫障礙的男孩子。「偶爾小息會在課室爬行,又擅取同學小食,小一時翻轉成個課室。」詳談之下,發現問題的癥結在於小朋友覺得自己的成績不好及不被接納。於是校方安排他參加歷奇計劃,帶他上山下海,發掘學術以外的長處,增加其自信心。「係咪攞唔到合格就一事無成呢?定係佢學識做人、點同人溝通相處,將來出到社會唔會孤單一人,這對學生成長更為重要?」「小獅子」去到高小已轉變成為可愛的「大綿羊」,是老師眼中的「暖男」學生。「當時有老師向我表示,想不到眼前的『暖男』小時候曾有過上述的表現。」
推崇活動教學 還學生真全日制
在有時限小學任職,蕭校長說其中一個好處就是讓她放手大膽嘗試。由於學校只有九年壽命,當時作為新手校長的她決意放下所有包袱,改革上課時間表,上午維持學術課堂,下午拋開書本,由學生自訂學習主題,盡情探索,從中學習知識、品德、協作技能等。採用不計分的進度性評估,學科考試一年只有兩次,主張邊玩邊學、輕鬆有效的學習方式。還善用政府資助,聯絡坊間機構合作,讓孩子嘗試不同活動,擴闊眼界,從而發掘自己的興趣和長處。「我們試過帶小四學生行大東山,對大人來說都有難度,更何況是小朋友?但他們最終也能順利完成。」
然而改變豈是話變就變?蕭校長憶述初期曾面對不少家長的質疑。「用咁多時間玩,不如上埋堂啦,學課本嘅知識。」也有家長感覺學校功課不多,課程較其他學校淺易,更有人選擇為子女轉校。面對質疑,蕭校長說當時抱持「放長雙眼睇」的心態,後來家長們看見孩子的改變,才漸漸認同。堅樂第二小學於剛結束的學年順利完成使命,回望過去九年,蕭校長認為自己做到當初服務基層學童、回饋兒時曾居住過社區的目標。「堅樂第二小學位於順安邨,兒時的我曾居住在順利邨,也是『四順』街坊之一,還記得當時曾經試過申請插班堅樂第二小學隔離的學校,重遊舊地亦讓我感到分外親切。」
培養孩子共通能力
帶着過往九年的經驗來到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面對的不再是昔日作為新手的徬徨,而是怎樣與新校的團隊磨合。「慶幸有上手蔡校長逐步鋪排,銜接過程非常順利,而教學團隊也十分成熟,大家都有共同目標,便是以學生全人成長及發展為依歸。」蕭校長表示會借鏡過往的經驗,營造一個安全、愉快、健康、幸福、關愛的校園,激發孩子對學習、探索未知領域的熱情和好奇心;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和價值觀,具備同理心,愛人如己。「當然會兼顧學業,優化課程,提升兩文三語的應用,推出進化版的時間表,提供動手學的課時,如逢星期三只上半日學;在小一和小五的視藝科引入創意設計的元素,由個人製作改為小組協作,從而培養同學的創意、溝通、協作、解難等共通能力。」蕭校長更鼓勵學生勇敢走出去,善用大埔的社區資源,帶他們到大埔海濱公園、大埔滘等地方探索。
無論家庭還是學校,蕭校長認為溝通是磨合的關鍵。「很多時學生只是聽,在這裏我們鼓勵學生表達意見。」學校會着力透過課餘時間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抗壓力等共通能力,借親身體驗提升學習動機,家長的參與同樣重要。「透過家校之間的緊密溝通和合作,了解孩子在學校發生甚麼事,家長會發現原來孩子有這樣的一面。」加入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短短兩個月,蕭校長形容該校的學生「熱情、有禮、單純、受教、健談、自信、outgoing」,期望他們能保持熱愛學習和探索,勇於嘗試、敢於冒險和突破的心。
文:林詩敏
圖:Vincent、Tracy、部分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