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阿仔會變「媽寶」?3個培養孩子更有責任心小貼士︳兒童心理
發佈時間:14:30 2024-11-01
最近和一個做人力資源的朋友談起,發覺職場新一代的主動性和社交能力較弱,當中不少是工作缺乏責任心,其實這都是和他們成長時期,父母在其心目中的角色有關。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和責任,讓孩子從小就明白每個身份的界限感,可以提升孩子的性別認同、自理能力和自信,成就更出色的新一代。
男孩子更依賴媽媽?
非正式統計,普遍發現男孩子較易依賴母親,這類孩子常被取笑為「裙腳仔」。父母通常會對子女有不同的偏好表現,一般而言,父親更傾向於「疼愛」兒子,並且較為「寵愛」女兒;而母親則相反,更會「疼愛」女兒,同時也較為「寵愛」兒子。這種差異在親子關係中很常見,反映了父母對不同性別子女的心理偏好。一直以來媽媽對孩子的影響較大,媽媽對孩子的日常照顧亦比爸爸較多,關係亦較和爸爸密切得多,所以男孩子較易對母親出現過度依賴的情況。
關係界線分不清
傳統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權威人物,他們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對孩子的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即使只有幾歲的孩子亦已懂得分誰是家庭的「話事人」,知道傾向父母其中一方可以得到更多關懷和好處,在成年人眼中甚至可以說成懂得看風駛𢃇,當然少不更事的孩子容易混淆家庭角色的定位,例如孩子的所有大、小事情都得到媽媽照顧周到,相反爸爸卻較少處理家庭事務,會令孩子認為只有媽媽才愛錫自己,為自己分擔一切事情,就會對媽媽產生過度依賴,萬事只要找媽媽就可以解決,忽略了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媽寶」就會漸漸成形。
父母各司己職
父母權威角色的分化,既反映了社會文化中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也符合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對父母的需求。概括而言,父親通常被視為家庭的主要決策者和規範制定者,孩子會以父親為榜樣,學習剛強有力的男性特質;母親的管控更側重於日常生活、情感需求等微觀層面,雖然這定律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家庭,但父母應該先傾好各自擔當的角色,勿令孩子覺得一方是強者、一方是依附着對方,令他們清晰地感到父母肩負着不同的責任,自己亦隨年紀成長而有不同的義務與權力,父親的嚴肅權威能夠為孩子樹立行為準則,有助培養自律能力;而母親的親密關懷能夠給予孩子情感支撐,可培養同理心,對於他們的品格健康十分重要。
培養孩子更有責任心3個小貼士
1.隨年齡給他們不同的責任,如哥哥可以幫妹妹檢查功課;
2.孩子感到父親和母親在家中的地位相近,只是負責的部分不同;
3.別低估孩子適應新事物的能力,鼓勵他們勇於嘗試,不怕失敗。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Profile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院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相關文章︳離婚也要做好父母責任 離婚前後和孩子相處的3個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言語暴力影響深遠!常被罵孩子近26%感自卑 教仔時情緒激動3招應對︳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笑人跑得慢係「烏龜仔」?別縱容歧視和不禮貌行為 3招教孩子不要歧視別人︳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