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家長別做話題終結者!謹記「語氣」是溝通橋樑︳兒童遊戲治療

更新時間:16:00 2025-02-14 HKT
發佈時間:16:00 2025-02-14 HKT

親子關係︳許多家長和子女溝通時都得不到好的回應,而家長更往往會變成話題終結者,一句說話便可以中斷整個親子溝通過程,使關係變得越來越差。

責備、命令語氣令溝通「中斷」

人和人的良好溝通在乎雙方有沒有真正交流、有沒有了解彼此的需要,亦講求溝通想達致的目的,但為何家長總會變成話題終結者?很大部分是源於家長希望小孩達到他心目中的想法,所以在字裏行間會出現一些責備、命令和漠不關心的語氣,自然地小朋友便會放棄和家長對話,
例如:
家長    :「功課做了未?」
孩子    :「還未啊。」
家長    :「為何還未開始?要幾多點先做?」
孩子    :「過一陣做。」
家長    :「咁你不要做,由得它不要交,到時老師罰你唔係罰我。」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以上簡單的幾句話,大家有無類似的經歷?一開始對話就認為自己(家長)是對的!

很多時當話題展開,家長都有一個既定答案,希望小朋友回應時可以跟隨自己的想法,例如問小孩「何時做功課」,家長最希望小朋友回答「已經做好了」,但當答案出現「還未做呢,看完電視才去做」之類的回應,一旦和家長的期望不符,家長的語氣便會變得沉重和有壓力。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語氣是溝通的橋樑

華人的溝通就算是關心好、愛護對方也好,語氣都不懂得怎樣正確表達。我的媽媽,亦即我兒子的嫲嫲,就算她關心孫兒,想他多穿衣服,語氣也會變成:「着多件衫啦,你冷親我唔帶你睇醫生㗎!」明明是一句關心的說話,卻用上責備形式,這其實很傷人心的。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理解小朋友的想法

不是要家長絕對遷就小朋友的意向,但家長很容易忽略他們的意願或想法。有次我的兒子正在溫習,突然他離開了座位,我便想叫他專心點,不要中途走開,原來他離開座位是想倒杯水給咳嗽中的嫲嫲,那刻幸好我還未開口,不然我又犯了同樣的錯。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這個情況會隨着小朋友日漸長大而變得更加嚴重,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出孩子溝通的能力和聆聽的能力。家長的責任是管教小孩,但我們也會犯錯,如果我們犯了錯也理應接受懲罰,要不然我們在小朋友面前便沒有公信力了。如果我們是和長輩一起住,那麼我們和長輩的對話也要謹慎行事,因為小朋友在過程中會學習我們的對話,一方面我們教他做好回應,但另一方面我們卻做了壞榜樣,就會變得不可信。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所以家長不應太控制小朋友,如果小時候太過壓抑,到長大了的反叛期時,那個反彈的機會有可能更強烈。相反小時候的情緒越穩定,到大個了情緒也會相對穩定,而且和家長的溝通也會處於良好的狀態。家長們切記不要做「話題終結者」。

 袁志楓Jack 兒童遊戲治療師
一位在職爸爸,希望透過遊戲治療的方法令家長們輕鬆在家教育小孩。「家」 是教育的起步點,如能在小朋友成長早段介入,往後就能輕鬆管教。家長和小朋友的誤會往往是大家頻率sync不到所致,我會透過這平台讓大家重新認識你的小孩。

袁志楓Jack 兒童遊戲治療師
袁志楓Jack 兒童遊戲治療師

 

 

相關文章︳為何媽媽總是勞氣?4個原因令媽媽情緒大引爆 這方法可減少勞氣︳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專注力能訓練嗎?原來專注力分5種類!附4個方法提升專注力︳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為小朋友反叛期作準備 跟青春期孩子相處5大注意事項︳兒童遊戲治療

相關文章︳學生3大壓力來源 家長宜留心這個危險警號!教孩子清空情緒紓壓︳兒童遊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