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條問題了解孩子是否資優生 高IQ?低EQ?解開資優教育迷思︳ 《親子王》新一期精選內容

更新時間:12:00 2025-03-06 HKT
發佈時間:12:00 2025-03-06 HKT

大眾對資優生的印象,大多與年紀小、學業成績超卓掛上等號,例如「DSE神童」、「9歲入大學」等,亦會聯想起跳級、「科科A」,近年多了些涉及資優生情緒問題的討論,才令大家對資優有較「立體」的關注。事實上,資優教育所涉及層面比我們想像的廣闊,所以資優生遇到的問題,比大眾了解也複雜得多,讓我們一起解開資優教育的迷思,看看孩子是否具備資優生的潛能,小學校長們更會分享在學校推行資優教育的心得,着力為資優生提供更周詳的支援,讓他們在不同領域皆發光發亮。

資優教育FAQ  詳解家長疑問

家長向來對「資優」甚多想像,事實上很難憑單一的測試來判斷資優生,近年不少學者總結多年的經驗,認為資優教育是根據學生的潛質來決定提供哪些教育,即所謂「因材施教」。

Q1:資優的定義是甚麼?

A:不少人以為資優是指智商高,這其實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舊標準,當時大家認為資優是指智商測試達130以上的人。然而,現今的「資優生」已不限於高智商一群,越來越多國家根據美國哈佛大學迦納教授(Dr. 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合共八項認知能力去識別「資優生」,分別是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省智能、人際關係智能和自然辨識智能。資優兒童可能在上述其中一個或多個範疇具有天份,而非在所有範疇中均表現出色。有學者建議,評估學生表現時,學校應減少依賴傳統紙筆評估,反而應多重視學生不同方面的發展,有利發掘資優潛能。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Q2:香港的資優教育發展情況為何?

A:教育局前身的教統局於1990年首次把「資優教育」概念引進香港教育,提出發展校本資優教育課程,經過多年的實驗與研究,香港的中小學在這些年間都各自以校本方式實踐資優教育;香港資優教育學苑亦於2008年開始投入服務,為10至18歲學童提供校外支援課程。香港幾間大學亦分別為資優學生提供校外支援課程,涵蓋數學、科學、寫作、心理學等範疇,為具備不同才能的資優生提供針對性的訓練。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Q3: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如何識別及殷選資優學員?

A: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根據美國教育家任汝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提出的資優三環概念甄選資優生,即創造力、中上程度的能力和學習的熱忱,故此學業成績並非學苑甄別資優生的唯一指標。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想知其餘有關資優生與資優教育的迷思,與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兩小學對於在校推動資優教育的經驗之談,就要留意新一期《親子王》的封面故事內容。

走出喪親之痛蛻變成輔導員 陳敏兒:「孩子是父母的人生教練。」

喪親之痛難以言喻,然而生離死別卻是人生難以避免的事。資深藝人陳敏兒先後經歷過喪子之痛及丈夫突然病逝,儘管鏡頭前的她形象硬朗,但其實花了不少時間走出困境。今日的她已搖身一變成為生命教練,借自身經歷勉勵同路人,更受邀到各大中小學分享。從幼年時期的「喊包」,到「怪獸家長」,再到「生命教練」,成就一切的正是她的三名寶貝兒子。想知多點有關敏兒對於生死教育,以及面對負面情緒的自我開導方式等,可留意今期《親子王》人物故事的訪談內容。

(圖片來源:《親子王》)
(圖片來源:《親子王》)

香港流感高峰期 中西醫結合守護孩子健康

香港的流感季節通常出現在冬季與初春,而次高峰則在夏季,每年這些時段流感病毒活躍度較高,對兒童、長者及免疫力較弱的人群構成較大威脅。流感不僅會導致發燒、咳嗽和肌肉酸痛等常見症狀,還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包括肺炎、急性中耳炎及呼吸衰竭等。今期《親子王》將會介紹有關流感病患的概況與五種中醫應對流感常用方劑,同時會教大家區分中、西醫對流感的觀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想了解更多「封面故事」、本期的其他升學教養內容及假日有何親子好玩推介,即掃描《親子王》網頁(https://www.stheadline.com/parenting/親子)參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