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高IQ?低EQ?解開家長對資優教育11大疑問 靠這8項認知能力識別「資優生」
發佈時間:07:15 2025-04-01 HKT

資優教育︳大眾對資優生的印象,大多與年紀小、學業成績超卓掛上等號,例如「DSE神童」、「9歲入大學」等,亦會聯想起跳級、「科科A」,近年多了些涉及資優生情緒問題的討論,才令大家對資優有較「立體」的關注。事實上,資優教育所涉及層面比我們想像的廣闊,所以資優生遇到的問題,比大眾了解也複雜得多,由如何發掘資優生、提供啟發及發展平台,都有相當學問。
資優教育︳詳解家長11大疑問 資優不限於高智商
家長向來對「資優」甚多想像,事實上很難憑單一的測試來判斷資優生,近年不少學者總結多年的經驗,認為資優教育是根據學生的潛質來決定提供哪些教育,即所謂「因材施教」。

Q1:資優的定義是甚麼?
A:不少人以為資優是指智商高,這其實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舊標準,當時大家認為資優是指智商測試達130以上的人。然而,現今的「資優生」已不限於高智商一群,越來越多國家根據美國哈佛大學迦納教授(Dr. 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合共八項認知能力去識別「資優生」。

Q2:承上題,八項認知能力是甚麼?
就靠這八項認知能力去識別「資優生」。資優兒童可能在下列其中一個或多個範疇具有天份,而非在所有範疇中均表現出色。有學者建議,評估學生表現時,學校應減少依賴傳統紙筆評估,反而應多重視學生不同方面的發展,有利發掘資優潛能。
點擊圖片瀏覽八項認知能力:
Q3:資優生具備甚麼行為特質?
A:綜合專家、校長的觀察及分析,資優生的行為特質包括以下幾點:
- 領悟力遠超同齡學生水平
- 能長時間全神貫注投入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 能對事物的因果關係尋根究底
- 能對各種難題提出很多主意或解決方法
- 說話內容豐富、流利和闡釋詳盡
- 觀察敏銳
- 在參與活動時,有領導的意向。
- 能搜集和掌握某一特定主體的大量資料

Q4:香港的資優教育發展情況為何?
A:教育局前身的教統局於1990年首次把「資優教育」概念引進香港教育,提出發展校本資優教育課程,經過多年的實驗與研究,香港的中小學在這些年間都各自以校本方式實踐資優教育;香港資優教育學苑亦於2008年開始投入服務,為10至18歲學童提供校外支援課程。而香港幾間大學亦分別為資優學生提供校外支援課程,涵蓋數學、科學、寫作、心理學等範疇,為具備不同才能的資優生提供針對性的訓練。

Q5: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如何識別及殷選資優學員?
A: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根據美國教育家任汝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提出的資優三環概念甄選資優生,即是創造力、中上程度的能力和學習的熱忱,故此學業成績並非學苑甄別資優生的唯一指標。
1.創造力
這項能力是21世紀的技能之一,資優學苑要求參與甄選的學生能夠展現流暢靈活的處事方式、創意思維、易於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到啟發及喜愛探索。
2.中上程度的能力
這裏所指的能力並非校內及公開試的學術成績,資優生除了能夠處理資訊、整合經驗及抽象思維外,亦須具備特殊智能以汲取並靈活運用知識。
3.學習的熱忱
具聰明才智和創新思維的人足以在人群中發光,若要達至卓越水平,還需要對特定課題和目標深感興趣,並懷着堅毅、勤奮、自信來持續追求。

Q6:資優是「天生」?
A:不少人認為資優生是天生,擁有天賦的才能,例如智商特高、有超強的解難能力,不必痛下苦功,就會有耀眼表現。事實上,不少學者及校長認同資優是天生的潛能再輔以後天的努力,先天或許設下了發展的限制,但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可以展現資優生的潛能及才華。資優生並非僅僅依賴天賦,更需要後天的努力與培養。

Q7:資優生的整體學業成績、尤其是數理科的表現一定很好?
A:資優生並非高人一等,他們只是在某些領域或學科有特殊天賦與興趣,部分資優生可能在數理上表現較佳,部分則可能是語言天份特別高,或者在音樂領域上展現才華,資優特質或單一學科成績優異,並不表示其他學科也能拿高分。有校長更提到,資優生大多喜歡「學習」,自行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但不一定喜歡「讀書」,因此成績好不是必然。

Q8:當發現小朋友是資優生,提早入學或跳級等加速學習的方法,是否不利資優兒童的發展?
A:每個資優生的能力、性格都不同,有研究指出資優兒童和同齡的孩子一起時,經常感到沉悶或格格不入,相反與高年級生的相處會較為融洽,也能彼此分享興趣。因此,讓資優學生與智力發展相若的夥伴相處,或有助他們的社交和情緒發展。家長宜與學校及老師透過觀察資優生的課堂表現、人際關係等,了解資優生的情況,按個別需要作出適當安排。

Q9:資優學生較易有情緒和行為問題?
A:許多資優生的智力和學習能力高,思想比較早熟,思考方式跟同齡孩子有所差異,興趣與同齡孩子亦大為不同,較難和朋輩分享興趣、觀點和感受,甚至容易產生磨擦或造成社交問題,資優生亦有機會因長期感到被孤立,繼而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根據統計,純粹智商高、各方面表現平均優越的資優孩子,在人口比例上只佔約百分之一,更多的資優孩子都伴隨着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需要,即所謂的雙重特殊資優,因此適當的情緒教育與社交能力支援,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

Q10:資優學生很喜歡獨處?
A:香港資優教育學院指出,有些資優生的行為特質是喜歡獨處,資優兒童亦跟所有人一樣,需要私人時間去發展個人興趣。不過,所有人包括資優生都需要朋友,假如他們交不到朋友,便會失去學習與別人合作、相處和溝通的機會,可能導致日後會有更嚴重的社交及情緒問題。有些資優生可能感到自己與朋輩格格不入,家長可以教導他們交友的技巧,以及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結交興趣或能力相近的朋友,例如安排他們參加義工團隊和校外課程,讓資優生與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成長。

Q11:家長應怎樣培育資優兒童?
A:不少專家指出,智商高、多元智能等潛質早於學前階段已可見端倪,若家長能及早察覺小朋友的潛能,予以適當的引導,有助提升子女的能力,家長可簡單從閱讀能力、繪畫空間感與記憶力幾方面,留意學前兒童的情況,如孩子愛閱讀而且內容較同齡孩子深廣、能認知大量字詞、空間感優異、記憶力特強等,均反映他們具備潛能。
當發現孩子具有資優兒童的特徵時,家長可跟學校老師商討,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並安排他們參加不同的資優培訓活動;家長亦可透過閱讀或參加講座,認識資優子女的特質和培育方法,以便在家中給予孩子適切支援。事實上,鼓勵和機會對於資優兒童的能力發展十分重要,資優兒童如能及早被發現並加以適切培育,將有助他們盡展才能。
文:佘君儀 圖: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AI學習│保良局黃永樹小學AI實戰分享!學校應用AI兩大方向:有用工具+激發學生興趣
相關文章︳AI學習│投入AI教學學生學得更快 5個學習AI原因:小學生為升中鋪路?
相關文章︳AI學習│愛秩序灣官立小學AI重設起跑線創造另一個可能 應用到藝術音樂獲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