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任兩年 張國鈞:完成23條立法最鼓舞 着力強化輔助港律師大灣區執業

更新時間:07:00 2024-06-21
發佈時間:07:00 2024-06-21

本屆特區政府上任已近兩年,今年3月政府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工作,處理好憲制責任,由律政司、保安局和警務處組成的23條立法專責小組亦獲選為「行政長官表揚榜」得獎隊伍。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接受《星島》專訪時表示,今年落實23條立法工作,香港社會終於可以走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感到最鼓舞。他透露下階段的重點工作,是打通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法律界的脈絡,更好協助本港律師在大灣區執業,發揮自身獨特優勢。

大灣區發展想像空間無限 本港法律界有獨特優勢

張國鈞指,23條立法在香港多年來斷斷續續,無法進行,立法工作「一錘定音」後,不論是律政司、特區政府以至整個香港社會,都可以放下心頭大石,完成過去一直沒有做好的憲制責任。他直言:「以後不需要不斷被媒體追問,(23條)何時做、怎樣做」,反之社會可集中注意力發展民生及經濟建設。

回顧過去兩年重點工作,張國鈞表示,其負責相當多關於法律界與內地合作的範疇。他今年5月在東莞出席第三期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推介會暨內地法律實務交流對接會。張國鈞透露,會上有不少律師反映現時大灣區存在3個主要的問題,當中包括缺乏大灣區法庭實戰經驗、大灣區九市的法律資訊零散,以及仍未掌握內地客戶的具體需求。

張國鈞續指,以上都會是律政司未來的重點工作方向,未來將加強本港大灣區律師實務培訓。律政司亦正分別籌備與最高人民法院合作的粵港澳大灣區司法法律合作恆常對接平台、便利法律界交流的大灣區律師特定平台,以及整合粵港澳三地法律資訊的大灣區法律資訊平台。

他指,有關計劃是全球獨有,不能參考國外的經驗,形容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重申律政司會竭盡全力做好有關工作。「由香港走出大灣區,客源是由不足800萬人,跳升至超過8000萬人。」他亦深信香港法律界在特定範疇具獨特優勢,如仲裁、商業調解、跨境法律服務等,這些法律服務需求一定會隨着時間推移逐漸增多。

本港現時有約440名大灣區執業律師,被問及當局未來會否就大灣區律師人數設目標,促進大灣區合作,張國鈞直言如將人數設目標有點不設實際,但他認為現時大灣區發展的想像空間無限,鼓勵符合資格的年輕律師應該去考取大灣區的資格,擴闊個人工作生涯的發展空間。

推動成立「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

律政司4月與華東政法大學簽署法律交流與合作安排,被問及當局未來會否多與內地「985」、「211」工程的重點大學進行合作,張國鈞表示,過去律政司一直與內地多間知名大專院校如中國人民大學、政法大學合作,上周訪京期間亦到北京大學,與校方相討未來合作的事宜,他透露今年7月將會有2名來自北大法律系的學生至律政司實習,了解本港的法律制度。

他又指,去年施政報告提出,今年將設立專門辦公室和專家委員會,推動成立「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善用香港中英雙語普通法制度和國際化格局,定期舉辦法律實務課程、研討會和國際交流,期望屆時可以組成統一的平台,不論是本港、內地,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希望可以利用這個平台處理培訓及交流事宜。

張國鈞表明網上不是「法外之地」。(資料圖片/路透社)
張國鈞表明網上不是「法外之地」。(資料圖片/路透社)

強調網上並非「法外之地」 

特首李家超早前表明,傳媒資訊發放已較以往改進,如問題可控就毋須再為假新聞立法。但退而求其次,現時部分國家如新加坡,也有對網絡不當內容採取應對措施。被問及該如何拿捏「立法規管」與「不刻意立法」的尺度,張國鈞表示網上的不當行為有很多種,當中包括詐騙、失實言論等,直言:「不要想着你在網上可以隱姓埋名,做一些非法的行為就沒有人追究。」強調現時本港法例,也有針對網絡上一些不當或非法行為,例如煽動相關罪行,又重申網上並非「法外之地」,律政司未來會積極地配合特區政府的政策,做好法律把關的角色。

現時有網上個別討論區,經常批評或嘲笑特區政府的政策,部分頗為尖銳。張國鈞表明,市民不支持或批評特區政府的政策去發表意見本身並不犯法,但強調「如果你(網民)的行為有煽動仇恨或推翻政權之因素,才會構成非法的行為。」

記者︰黃子龍、林劍

---

由即日起至6月20日,只要參加「市民對特區政府滿意度調查」問卷,即有機會贏取Panasonic護髮風筒、Casetify充電器、大家樂$50餐飲券等豐富禮品。即點擊https://bit.ly/4csd4qL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