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電壓驟降事故頻生 電纜「地下化」是出路?

更新時間:09:47 2024-06-24
發佈時間:09:47 2024-06-24

中電昨日凌晨再次發生供電系統電壓驟降事故,多區供電不穩,其中鑽石山鳳鑽苑一度停電個多小時,連同本月黃大仙電纜故障事件,是不足兩星期內第二次類似事故。中電稱昨凌晨雷暴警告正生效,懷疑架空供電系統受不穩定天氣影響。極端天氣開始變得頻繁,本港風季將至,事件再次令人關注,有何方法更好避免天氣對供電系統的影響?

事發後,環境及生態局發聲明表示非常關注事件,指已經不能再等待顧問檢討報告的結果,有必要盡快加強供電系統抵禦惡劣天氣的能力;機電署亦要求中電盡快查明整件事故成因,以及制訂改善計劃,4星期內提交詳細報告。

身兼中電高級顧問的立法會議員陳紹雄指,因身份衝突不便評論個別事故。他從原則上分析,這類個別範圍電壓驟降導致斷電的事故,通常是由於架空電纜受惡劣天氣如雷擊影響,而香港電力系統有完善的恢復措施,所以電壓通常「閃一閃」極短時間,就會重新恢復供電。一般來說,斷電原因可能是個別屋苑大批電器,同一時間重新啟動導致系統負荷過重,觸發該處電力系統的保護裝置,需要工程人員到場手動重新啟動系統,尤其夏天較多人開冷氣,此情況較可能出現。

對於政府表明要盡快加強供電系統抵禦惡劣天氣的能力,尤其是雷電影響,陳紹雄稱原則上同意,但認為實際操作難度不低,因本港新發展區如北都,電纜盡可能鋪入地底,以防受天氣因素影響,但現實上現時中電仍有約三成多的電纜設施屬架空,倘全部換成地底電纜,一方面成本很高,同時是否有足夠空間設置,也是一大技術問題,尤其要翻山越嶺的地段,鋪地底電纜就更難。他認為徹查事件、提出改善方案有必要,但檢討電力系統時,也要平衡所有因素。

不過,今年上半年中電已多次發生電力事故,年初青衣一周兩事故,謝展寰更罕有點名中電及其高層表示失望。中電上月就多宗電力事故向政府提交調查報告,當時環境局提到已向中電提出就重大電壓驟降事故設立懲罰方案,納入《管制計劃協議》,而中電仍在考慮中;中電昨無回應是否同意將電壓驟降納入徵罰機制。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希望政府盡快交代,因電壓驟降絕對影響供電穩定,也直接影響經濟發展及市民的信心,政府及電力公司應盡快商討補償機制,「如果一年發生一、兩次(事故),大家都可理解,但今年已經很多次,社會很難接受。」他認為中電必須短中長期想方法,例如為戶外電纜增加防護設備。

至於地底電纜問題,劉國勳認為關鍵在於成本效益,地底電纜價格一定較貴,但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少,因此若要更新電纜設備,建議可從發展密度高的地方做起。至於未來北都發展,政府需與電力公司仔細規劃,創科集中的地段應採取更安全、可靠、穩定的電網設施。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