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拆解烈酒業「食水位」 業界料千元以下酒款難下調

更新時間:08:33 2024-10-21
發佈時間:08:33 2024-10-21

《施政報告》宣布降低進口價200元以上部分的烈酒稅,由100%減至10%,200元以下稅率則維持不變,雖然減稅獲跨黨派和酒吧業支持,但業界亦有聲音反映減稅程度與期望有落差,85%烈酒產品進口價皆是200元以下,所幫到的酒款有限。筆者向業內人士了解,得知烈酒真正「食水」之處並非稅款,而是多次轉售過程所衍生的開支。

85%進口價低於200元

不論減稅前後,市面上出售、較受歡迎的烈酒款式,零售價與200元相距甚遠,較多集中在500元至1500元的範圍,市民不免有疑問:若八成半烈酒進口價都不過200元,為何最終售價會相差那麼遠?莫非零售商「食水」太深?

醫衛局局長盧寵茂日前在記者會上解釋,指坊間或有誤解,以為零售價1000元的烈酒,當中500元是稅項,但實際上不然,因香港是以進口價而非零售價計稅,因此3000元的酒,可能當中只有500、600元是稅款。他強調政府完全明白醫療衛生界對公共健康的關注,今次安排是政府檢視數據後,平衡各方的決定。

有不願具名的資深業界人士向筆者進一步解釋,酒廠生產酒類產品後,便會按照成本價向海關打稅,各地海關收到價單後,便會按照這個原始成本價打稅,是為「進口價」,「這個進口價其實很低,除非有一定年份,否則大部分酒款都不會超過200元(成本價)。」實際上對於大部分酒款而言,酒稅只是佔營商成本一小部分。

多番轉售始抬高價格

該人指,真正「食水深」部分,是烈酒生產後所經過的轉售程序,先經過產地的代理商,賣給本港的進口商,再先後轉售給批發商、零售商,最後才變成消費者見到的零售價,換言之中間經過至少三、四層轉售,每層都要確保一定盈利空間,所以價格不斷抬高。

香港酒業總商會在《施政》後聯同飲食界發聲明,稱樂見政府踏出第一步,但今次減稅業界實際受惠有限,希望擴大範圍令消費者得益。商會副會長文德榮指,由於烈酒採購程序本身較迂迴、成本高,200元進口價的酒,零售價要去到1000元左右,才能保障一定盈利空間,因此零售價1000元以下的酒,在今次政策下難有減價空間。他以其連鎖店為例,七成出售的烈酒都是1000元以下、較大眾化價錢的款式,可想而知如果只減進口價200元以上酒款的稅,對普羅大眾用家幫助甚微。

資深業界人士認為,1000元界線可能亦太樂觀,因未計算其他營商成本,如人手、存倉、租金等,加上站在商家角度,盈利要增長到一定幅度才會有動力劈價促銷。現實而言,估計零售價1500元以下的酒款,都難有減價空間,「2000元以上中高檔酒市場受眾少,會買舊款、貴價精選款的人只是少數。」

政府今次下調烈酒稅顯得小心翼翼,一方面擔心被指鼓勵飲酒,特別是醫學界反對,因此不斷強調85%烈酒不受影響、減紅酒稅後人均飲酒量無顯著上升等;另一方面則強調減稅可推動高端烈酒貿易,方案已平衡醫療衛生和貿易。雖然酒和煙是不同產品,但若然當局亦能更多兼顧控煙太嚴對經濟的影響,社會也許更容易接受。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