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前瞻︱地價收入僅及目標一成 業界料兩年內難改善 學者籲檢視收入結構
發佈時間:06:55 2025-02-17 HKT

【財政預算案2025/赤字/賣地】財政赤字嚴重,地價收入減少是重要原因之一。地價是政府非經營收入的主要部分,在樓市高峰期,年度地價收入經常破千億,佔政府年度收入可達兩成以上。惟近年樓市下行、息口高企,地產商投地意欲不足,地價收入遠遠未達政府預期的目標。有業界人士認為,相關情況短期內難以扭轉。
財政預算案2025︱地價高峰期佔政府收入逾四分一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地價收入歷史高峰是2017/18年度,達1648億元,佔該年度政府收入26.6%。往後數年大部分地價收入都過千億,其中樓價歷史高位的2021/22年度,地價收入有1430億元,佔該年度政府總收入約20.6%。然而過去幾年有關數字一直下跌,上年度地價收入僅約196億元,只佔該年度政府收入約3.6%,亦只及原先目標850億的兩成三。
張翹楚:樓市觀望氣氛濃厚 發展商投地仍偏保守
今個財政年度問題更加嚴重,政府原先預計本年度地價收入可達330億元,但據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上月提供的數字,本財政年度至今收益僅約40多億元,即目標的約一成二。甯漢豪當時指,近年經濟環境說明,政府不能夠純粹依賴地價收入支撐開支,又指相關數字暫未計及地契修訂(即補地價)收入。記者向發展局查詢最新數字,局方指具體數字留待預算案公布。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認為,地價收入偏低的現象,至少一、兩年都難以扭轉,因現時市場上積存未賣出的一手貨尾單位仍有兩萬多個,預期至少兩年內市場觀望氣氛仍然濃厚,主調繼續是「清貨尾」;發展商見市場承接力不足,新盤銷售和定價策略都會偏保守,而受現金流限制,投地意欲不會高。
他又指,外圍環境及地緣政治、利率變化不太明朗,發展商自然更加謹慎,不敢有太大規模投資,即使買地都是集中於一些地皮面積較小、單位成本較便宜、位於鐵路沿線有一定配套保證的地點。
經濟學者李兆波則指,政府過於依賴地價維持收入的問題存在多年,實則是變相收「地稅」,高地價既令市民住屋負擔沉重,也令各行各業租金成本高昂,制約經濟發展。他認為現時地價收入減少,政府亦可趁機檢視賣地策略以及收入結構。
記者: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