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解散︱重溫民主黨30年興衰 曾與中聯辦破冰促成政改 與激進合流踏上「死亡之路」

更新時間:23:56 2025-02-20 HKT
發佈時間:23:56 2025-02-20 HKT

民主黨解散︱成立逾30年的民主黨,今晚(20日)召開中委會後宣布將解散,待黨主席羅健熙牽頭的三人小組完成研究清盤等事宜,便會公布解散時間表等詳情。這是繼前年的公民黨後,另一個反對派主要政團解散。民主黨在回歸前成立,最風光時期曾是立法會最大黨,然而進入2000年代面對多次路線之爭,勢力不斷削弱。民主黨與北京關係亦經歷多重變化,曾經與政府達成協議促成政改,但引起黨內嚴重分裂。

民主黨解散︱曾為議會最大黨 歷經多次內耗勢力不斷削弱

民主黨在2019年修例風波越走越激,與中央及特區政府關係決裂,並且有多名成員捲入國安案。在新政治形勢下,民主黨亦無法轉型為「愛國者」,生存空間收窄,既無法參選,舉辦活動亦經常遇到阻滯,最終自行了斷。本文重溫民主黨由創立到「死亡」之路。

相關新聞:

民主黨醞釀解散|黨主席羅健熙:明天召中委會討論未來路向

民主黨解散︱曾是議會第一大黨 李柱銘行徑惹爭議

民主黨前身為港同盟,因應1991年立法局直選而成立,整合當時民主派力量。港同盟與匯點在1994年整合成民主黨。在最高峰時期,民主黨於回歸前的1995年立法局選舉,取得19席成為第一大黨,甚具影響力。回歸後1998年第一屆立法會選舉,民主黨仍然取得13席之多,佔總議席逾兩成,各黨之中佔最多。

民主黨在回歸初期,仍然是選舉得票和民調支持度最高的政黨,然而該黨成員一些言行亦引起爭議。例如創黨主席李柱銘經常與歐美國家接觸,指控香港民主發展遲緩及批評中國內地人權狀況,被建制及親中媒體形容為「唱衰香港」、「賣國」,亦成為尋求外國干預香港事務的「始祖」。該黨亦與黎智英創立的《壹傳媒》、司徒華創立的教協和支聯會關係密切,被視為反對派的大本營。

民主黨解散︱內部分裂頻仍 「真兄弟事件」驚動政壇

隨着時間推移,在2000年前後,民主黨陷入多重內部路線之爭,其中多名「少壯派」如陶君行、梁永權、徐百弟等於2002年退黨;時任立法會議員陳偉業因不滿楊森接任黨主席而退黨;創黨副主席張炳良亦於2004年退黨,其後加入行政會議。

2006年民主黨內部爆發「真兄弟事件」,有人以「真兄弟」名義公開黨內「改革派」電郵及宣洩對黨內的不滿。該黨高層懷疑內部被「滲透」、有人被官方「收買」等,驚動元老及領導層調查。創黨成員林子健多年後承認事件是其爆出,稱是元老司徒華於2005年安插其為「臥底」,滲透民主黨「改革派」。

民主黨解散︱2010年破天荒到訪中聯辦 支持政改方案

自2006年當時被視為溫和派的公民黨、激進派的社民連相繼成立,民主黨在「泛民主派」內部領導地位開始受挑戰,路線面目模糊,但仍保留一定的勢力。

至2009年,社民連與公民黨合作發動「五區總辭、變相公投」行動,透過單一議題向政府施加壓力,盡快實現雙普選。該行動遭到特區、中央層面批評。民主黨在2009年12月決議不參加五區總辭行動,認為風險甚大。

在翌年政改爭議中,民主黨破天荒到訪中聯辦,與時任副主任李剛、法律部部長馮巍及副部長劉春華會面討論政改。最終雙方達成共識,民主黨支持經修改後的政改方案,新增5席功能界別由其他功能界別沒有投票權的全體選民選出。在民主黨「放行」下,方案獲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是回歸至今唯一一次透過本地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的政改。

民主黨解散︱「改革派」出走 民主黨立場屢被狙擊

不過在該次政改事件後,民主黨面對其他泛民黨派的攻擊,尤其激進派。此外黨內以范國威為首的「改革派」於2010年底退黨,民主黨勢力進一步萎縮。

另一邊廂,民主黨與2010年政改一役與北京成功「破冰」,然而溝通互動沒有延續下去,沒能繼續向中間路線移動。該黨2012年立法會選舉失利,在新界西地區直選更因為配票失誤全軍覆沒,議席由8個縮減至6個,與公民黨相同,不再是民主派最大板塊。

2014年「佔中」事件,民主黨亦有參與其中,但當時政治生態已激進化,民主黨以至任何政團,在佔領區都不具領導地位。

民主黨解散︱張德江2016訪港 劉慧卿有份會面 林鄭捐3萬元惹風波 

2016年是政治生態另一個「裂變」的年份,該年部分極端激進派提倡「港獨」,派系相關人士在同年立法會選舉及後來的宣誓風波先後被DQ。民主黨並沒有支持「港獨」,亦曾與激進派保持距離。該年5月,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港,泛民議員亦獲邀會面,當中包括時任民主黨議員劉慧卿。

於2017年林鄭月娥當選特首後,政治氣氛一度緩和。2018年民主黨23周年黨慶晚宴中,林鄭月娥更應邀出席,一度捐出3萬元贊助該黨元老李華明獻唱,引起風波。

自《逃犯條例》爭議爆發,民主黨與林鄭月娥全面決裂。(資料圖片)
自《逃犯條例》爭議爆發,民主黨與林鄭月娥全面決裂。(資料圖片)

民主黨解散︱修例風波後與官方決裂

不過平和的政治氣氛沒有持續多久,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爭議中,民主黨與林鄭月娥政府徹底鬧翻,時任主席胡志偉曾在立法會答問會上辱罵林鄭「唔死都無用」。往後修例風波演變成暴力衝突,民主黨與其他反對派政團,沒有與暴力示威切割,甚至經常在示威現場幫助暴力示威者,與警察推撞及衝突。

同年區議會選舉,反對派借助社會極端對抗的氣氛,於區議會選舉大勝。民主黨亦取得91席成為第一大黨。

同一時間,民主黨在立法會內持續參與「拉布」癱瘓議會,時任成員許智峯更多次在議會激烈抗議,包括在審議《國歌法》期間投擲腐臭物品,許現時已成國安通緝犯。2020年中,立法會選舉取消,議會延任一年,同年11月,因應4名在原定選舉中被撤銷參選資格的議員,被人大頒令喪失議員資格,民主黨連同其他反對派一同總辭抗議,在議會正式「清零」。

民主黨解散︱成員捲入國安案 新選制參選問題「玩程序」

反對派在2020年原定選舉中,試圖透過「初選」達到議席過半、無差別否決預算案,癱瘓政府以逼使回應政治訴求。翌年1月,涉案數十人因涉及《國安法》的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包括多名當時民主黨核心成員。同案45名被告已於去年悉數被裁定罪成,並判監4年多至10年不等。

2021年香港政治格局大變,該年人大頒令完善特區選舉制度。區議會亦因宣誓安排、疑似政府「放風追薪」一事,大批區議員辭職。

同年底,新選制下的立法會選舉,民主黨在參選問題上「玩程序」,最終無人參選,被建制陣營視為「反抗新政治形勢」,令中央再次失望。其後該黨內部被視為「參選派」的時任副主席梁翊婷、黨員蘇逸恒亦因在立法會選舉中,未經中委會同意支持候選人,被革除黨籍。

民主黨解散︱參選區選無法入閘 逐漸邊緣化

在立法會選舉一役後,民主黨在政治版圖上進一步邊緣化。2022年7月回歸25周年,民主黨發表「回歸25周年立場書」,內容提及仍然相信「一國兩制」,但其中「政治形勢困難險峻」、「釋放政治犯,緩和社會撕裂」等內容,遭《文匯報》大篇幅批評為「無反省悔改」,仍然有「逢中央必反」的特性。

2023年民主黨原有意參加新制度下的區議會選舉,但最終無法取得任何提名,正式緣盡本港一切選舉。該黨仍有定時發表一些政策評論,但在社會上已缺乏迴響,嘗試約見政府官員表達意見亦遭拒。

民主黨在去年12月換屆後,由羅健熙續任主席,短短兩個月後卻宣布解散,結束這個成立逾30年的老牌政黨。

撰文: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