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吞併瑞信 世紀交易5大重點 中東投資者成大輸家

更新時間:18:14 2023-03-20
發佈時間:17:47 2023-03-20

有逾160年歷史的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在內外夾擊下,最終逃不過被吞併的命運。在瑞士政府「威脅」被收購或國有化下,瑞信同意以30億瑞郎,被瑞士第一大銀行瑞銀(UBS)收購。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15年來,首次有兩大極具系統重要性的銀行合併,同時是再次有金融機構出事後,要由政府出手收拾爛攤子。《星島頭條》整合了這宗世紀交易5大重點,一文看懂其重要性。

交易條件助瑞銀成大贏家

瑞銀以全股份方式收購瑞信,總作價30億瑞郎(約252億港元)。根據交易條款,每22.48股瑞信股份,可以換取1股瑞銀,相當於瑞信每股收購價為0.76瑞郎,較瑞信上周五(17日)收市價1.86瑞郎折讓近60%。如果將時間拉長,今次作價更較瑞信一年前(2022年3月18日)股價折讓90%,即瑞信僅一年就被「一折」賤賣。

今次交易有3大條件:

1. 瑞信投資組合日後首50億瑞郎損失將由瑞銀承擔,其後90億瑞郎則由瑞士政府承擔,及瑞士央行將向瑞銀提供1000億瑞郎(約8400億港元)的流動性援助。彭博指,瑞銀的財富和資產管理投資資產,因今次合併而大增至5萬億美元。此外,瑞銀獲得特別豁免,保留瑞信依然錄得盈利的瑞士子公司,市場料其估值已是瑞銀收購瑞信代價的3倍多。

2. 瑞信價值160億瑞郎的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將被「完全減記」,以增加該行的核心資本。

3. 瑞士通過緊急法案,為盡快促成今次收購,繞過向股東諮詢、投票等程序。

相關新聞:瑞信30億瑞郎「四折」賤價賣盤予瑞銀 170億美元AT1債券變「廢紙」

誰是瑞銀被吞併的輸家?

 

中東投資者成大輸家

雖然今次合併,令瑞信避過倒閉的命運,但該行股東、債券持有人,以至瑞士央行都是輸家,其中中東投資者更是大輸家。

瑞信倒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幾個月前才成為瑞信大股東的沙特國家銀行,早前表明不會向瑞信增資助其脫困,引發市場信心危機。彭博報道指,沙特國家銀行至今持股價值只剩2.15億美元,損失最少11億瑞郎(約93億港元)。

另一中東投資者是卡塔爾主權基金,持有瑞信6.8%股權,是該行第二大股東,除了持股損失,有報道指卡塔爾主權基金過去亦持有瑞信AT1債券,但目前不清楚是否仍持有這些債券。瑞信第三大股東是沙地富豪在列支敦士登創立的Olayan集團。

相關新聞:瑞信遭瑞銀收購 美股盤前暴跌近六成至不足1美元

瑞信指導銀行家向客戶解釋被收購 強調符合最佳利益 服務不受任何干擾

今次瑞信瑞銀合併交易條件之一,是瑞信價值約160億瑞郎的AT1債券將被「完全減記」,即其價值「清零」。此舉等於由債券持有人協助分擔損失,觸發投資者不滿,及其他銀行的AT1債券價格下跌。

瑞士央行不單向瑞信提供最多500億瑞郎備用信貸,更為促成這宗世紀交易,向瑞銀提供1000億瑞郎的流動性援助,及承擔90億瑞郎的瑞信投資損失。

裁員規模

瑞銀計劃2027年合併後公司的年度成本基礎削減超過80億美元,相當於瑞信去年支出的近一半。市場預計,由於瑞銀及瑞信合併後,有不少業務重疊,預計將裁員達1萬人。

相關新聞:瑞信員工如常加薪派花紅 惟合併後料裁員達1萬人

聯儲局等6大央行增強常設美元互換額度 促進美元流動性

香港業務

瑞信在香港最為散戶熟悉的,可能是作為牛熊證發行商,及擔任多隻大型新股的保薦人或承銷商,目前如常提供服務。根據金管局及證監會資料,瑞信在香港的業務包括一家受金管局監管的瑞信香港分行,以及兩家受證監會監管的持牌法團,分別是瑞士信貸證券(香港)有限公司及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持有牌照可提供期貨合約交易、提供資產管理、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等多項服務。 金管局及證監會指,瑞信客戶可以繼續透過該分行存取存款及使用瑞貸提供的交易服務買賣香港股票和衍生產品。

瑞信前景

瑞信的財富管理業務有望繼續發展,因為瑞銀主席Colm Kelleher表明對該業務感興奮。不過,瑞信的投資銀行前景不太樂觀,Colm Kelleher稱打算將該業務規模縮減。

相關新聞:金管局:瑞信在港所有公司照常營業 不構成重大風險

保監局:本地保險公司受瑞信收購事件影響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