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來港6年成去留分水嶺 有畢業生寧住150呎蝸居留港 「內地就業環境比較糟糕」
發佈時間:06:00 2025-01-07
近年本港政府不斷推出政策「搶人才」,但要成功「留人才」也是關鍵。來自黑龍江齊齊哈爾的「港漂」Iris在香港6年,經歷過社會運動、疫情及對香港深入了解後,從不太適應、覺得不安全,最終變得喜歡並願意留下來。
她於2024年從中文大學建築系畢業後,留在上環一間地產開發公司工作,雖然只是住在屯門一個150呎的連花園單位,但每天可以早上9點多出門,乘坐巴士直達公司樓下,如果不塞車,50分鐘已可到達。Iris將自己在港生活、工作和「小屋」持續分享到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上,由於她的單位設計精美,受到不少網民關注,並有網民對此感嘆「有院子、有海、氣候適宜、經濟發達……已經滿足了我對獨居住所的所有想象」。
重視居住環境 不怕空間較少
很多人租樓時會考慮價格、交通、樓齡、生活便利等各種因素,但在Iris的選擇標準中,居住環境是最重要因素,她稱「小沒有關係,但是空間感受要比較好,周圍的環境想要窗外有樹的,這個是我的執念。」
經過篩選,她發現自己1萬左右的預算,在九龍或港島基本租不到環境舒適的單位,能接受的都在元朗、屯門、上水和大埔區這些較偏遠地方。在約了4個地產經紀、一天看了9個單位後,她以不到1萬元的價格,租了屯門的一個有花園的單位,單位面積約150呎、花園約120呎。在房間裏,她將高架床下的空間設置成一個可以看書休息的放鬆區域,書桌上還放置了一些盆栽,稱這樣會讓家裏更有生機;記者在訪問時,亦看到花園裏放有聖誕樹,格外有節日氛圍。
「內地就業環境比較糟糕」
今年是Iris在香港的第6年,適逢大學畢業,也是很多港漂選擇去留的分水嶺。她稱自己身邊很多同學都選擇留港,「主要是因為大家都是想7年跑滿,後面再看看未來怎麽打算。」在她看來,本科生因在港時間較長,更熟悉語言和香港文化,相對容易留港。
Iris曾在大二、大三時去上海實習過兩次,一次是建築事務所,一次是在小紅書實習,後來發覺內地職場的加班文化、「內卷」及同齡人壓力令她不是很想回去,「現在內地的就業環境確實比較糟糕,可能幾百個人去爭那幾個崗位,崗位可能開出的條件也並不是那麽好,我們就會很容易陷入焦慮的情緒。」當時包括她身邊很多海外歸來的朋友都陷入了秋招(內地秋季校園招聘)浪潮中,後來她重回香港上學,就想「跟我有什麽關係」、「那不是我的生活」。
香港2萬人工不如內地幾千?
名校畢業的title常被認為人工一定很高,Iris目前人工約2萬元左右,和入學時的心理預期有一定落差,但她發現最近幾年市況不好,很多專業本科出來基本都是2萬元左右。就建築系而言,如若讀完碩士大概能漲到3.5萬至4萬元,拿到牌照後可能到5萬多元,「未來預期蠻可觀」。
現時內地社交媒體上常有網民討論香港生活成本高,2萬元人工可能不如內地幾千元。Iris對此認為差距很大,目前她的生活成本包括房租1萬元、通勤1,000元,再加上吃飯、購物、旅遊可能每月開支都要2萬元左右,雖然存不下甚麼錢,但她認為至少可以滿足一個很好的生活品質,收入亦可覆蓋開銷,「內地三四千完全不夠租一個讓我覺得舒適的房間」。
她又稱,自己的人生態度是及時享樂,存錢是要存,但目前每月從工資裏省兩、三千去存,也不能讓自己變得富有,不如把這個錢用來投資自己,變成更多的錢,如現在做自媒體、課業輔導等副業,可能一個月有將近1萬元的額外收入,「我相信這個收入會越變越多,這筆收入以後就可以存下來。」
入學遇家庭變故 了解香港後更願留下
其實在剛讀大學時,Iris家裏的生意全遭疫情影響而關門,收入變成零;而來港讀大學,一年學費卻要超14萬元,不巧母親又因患癌要做手術,全靠家裏過去積蓄、賣掉房子、親戚支持,才度過難關,「前幾年過的很艱辛」。她稱當時同學都是家裏條件比較好的,每次出去花錢很有負擔,「好像我做錯了事情一樣」。
其後在香港經過疫情後,「覺得香港是尊重你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本身而存在」,令香港給她的感受逐漸變好。此外,她本身就很喜歡香港的文化和職場環境,如同事之間會有邊界感,只需要專注工作的事,不需要處理人際方面的事;且公司「不內卷」、不加班,「這樣有益於身心健康」。因此即使在內地也有不錯的薪水,她還是願意留在香港。至於未來,她想拿到永居後,在香港或是海外再讀一個碩士,如果沒有辦法留在海外工作的話,香港對她來說還是一個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