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跨灣大橋急救設施匱乏 行車噪音擾民 亟需優化配套

更新時間:10:22 2023-02-08
發佈時間:10:22 2023-02-08

本周六通車滿兩個月的將軍澳跨灣大橋,已成為區內新地標。不過,隨着更多市民到訪,相關大橋在實際應用層面的缺陷也陸續浮現,例如早前曾有市民疑體力不支,在橋上昏迷,暴露急救設施匱乏,亦有市民跨區到訪才發現大橋因強風關閉,認為通報不足。此外,有日出康城居民亦指,通車後備受噪音滋擾,新春時更有旅遊巴違規「落客」。《星島》記者走訪區內居民、區議員及到訪市民,他們提出多項改善建議,如在橋上增設急救及休息設施、加強廣播及在港鐵站口增設大型顯示屏通報,並呼籲政府前往實地觀察,進一步優化大橋配套。

耗資56億元興建的將軍澳跨灣大橋,全長1.8公里,於去年12月11日通車,是全港首條集行車路、單車徑、行人路及觀景台於一身的跨海大橋,不少市民因其獨特的蝴蝶形拱橋設計慕名登橋打卡,而橋面單車徑連接將軍澳區內其他單車徑後長達5公里,成為新興踩單車熱點。將軍澳居民陳先生指,橋上風光確是優美,假日必會登橋散步,亦發現不少市民扶老攜幼前來,但若由港鐵調景嶺站或將軍澳站步行前來,步程超過兩公里,「近日氣溫下降,加上橋面大風,曾見長者及幼童不適,應該每隔10米設長凳給市民休息。」

跨灣大橋自開通後遊人不絕。資料圖片
跨灣大橋自開通後遊人不絕。資料圖片

需增加長凳等休息設施

其實,上月曾有市民疑體力不支在橋上昏迷,由醫療輔助隊急救單車隊發現救治後送院,幸無大礙,但該次事故暴露橋上急救設施不足的問題。西貢區議員張美雄指,遇到緊急事故除了報警,若當局在橋面增設緊急求助電話及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AED),應可起急救作用。他過去視察曾發現有長者上斜行到觀景台後體力不支,預期未來有更多市民到訪,「橋面全露天,冬天凍、夏天曬,需要增加長凳等休息設施。」他續稱,不少市民以為大橋靠近港鐵站,事實上若由將軍澳站前去日出康城的登橋位,步行至少40分鐘,提醒市民量力而為。

蝴蝶形的拱橋設計成為新地標。資料圖片
蝴蝶形的拱橋設計成為新地標。資料圖片
每逢假日吸引不少市民登橋打卡。資料圖片
每逢假日吸引不少市民登橋打卡。資料圖片

強風關閉通報不足

因應大橋位置當風,運輸署設強風封橋機制,如橋上風速達每小時40公里,會封閉單車徑和行人路,車輛則需慢駛。但跨灣大橋作為新地標,曾有單車友由沙田踩車前來,亦有市民由港島前來,可是走到登橋入口才發現已封橋,掃興離去。上月底農曆初三赤口日,跨灣大橋又因強風封閉單車徑及行人路,令過百市民無法登橋,只能遠遠打卡,一度不滿鼓譟,據知更有人企圖推開用於封橋的膠水馬。前西貢區議員黎煒棠希望,當局加強發布封橋訊息,如在電台、電視台或港鐵車廂內廣播,另外可在調景嶺站及將軍澳站外設大型電子屏幕,除發布封橋消息,亦提供溫度、風速等資料,讓市民因應個人體能決定是否登橋。他又稱,現時僅以水馬或塑膠圍欄臨時圍封並不足夠,建議於調景嶺站、日出康城站及環澳路等大橋入口增設閘門。

現時將藍公路及環澳路的十字路口,未設隔音罩,成為噪音來源。資料圖片
現時將藍公路及環澳路的十字路口,未設隔音罩,成為噪音來源。資料圖片

大橋其中一個入口靠近日出康城,惟不少居民反映通車後備受噪音困擾。黃小姐的單位面向大橋及無敵海景,但近日常於深夜聽到車輛高速駛過橋面發出的刺耳噪音,難以入眠。張美雄指,曾接獲同類求助,估計與車輛駛過大橋橋躉接駁位的伸縮篷有關,另有居民指,其實全日不同時段都出現噪音,只是深夜及假日較明顯。同時,張亦發現假日有大量單車停泊在日出康城第六期及第九期之間的行人路,令行人要步出馬路,險象環生。

旅巴「偷雞」落客 須加強規劃泊位

另一名西貢區議員方國珊亦指,農曆新年期間見到有旅遊巴接載市民到來遊覽大橋,當時竟有旅巴「偷雞」駛入日出康城內一個小迴旋處,及在日出大道「落客」,讓市民自行登橋。方指,預期跨灣大橋是未來入境團及本地遊主要景點,建議當局加強規劃,增設旅遊巴臨時停泊區疏導。至於噪音問題,她指日出大道雖已鋪設隔音罩,但介乎將藍公路及環澳路的十字路口則未設隔音,成噪音來源,希望當局在整條日出大道鋪隔音罩,並檢視維修大橋橋面的伸縮篷。她續建議,環保署派員到日出康城各樓宇,實地檢測及量度噪音數據,制定對策。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