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新世代.專訪︱中醫醫院明年營運  卞兆祥冀首年摸索更成熟中西醫服務模式

更新時間:08:00 2024-04-24
發佈時間:08:00 2024-04-24

香港首間中醫醫院核心管理團隊在今年初「埋班」,預計明年底起開始營運。中醫醫院行政總監卞兆祥接受《星島》專訪時指,醫院全面運作後,團隊有800至1000人,包括近200名中醫及50名西醫;已聘請約20人規劃分科服務等工作。開院首年目標並非追求服務量,而是希望摸索出更成熟的中西醫服務模式,因「首年最重要是團隊和體制的磨合,把團隊chemistry (默契) 發揮出來。」醫務衞生局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強調,中醫醫院的經常性開支有75%由政府支付,並非一所自負盈虧醫院,未來政府資助服務定價將維持「高補貼低收費」,巿場導向服務定價亦非與私家中醫爭利。

笑言政府給出「很長的任務清單」

中醫醫院將分5年開展服務,首年開設門診及25張日間病床,翌年再開住院服務。當中65%服務由政府資助,35%屬巿場導向。卞兆祥形容,中醫醫院是「歷史性跨越」,將中醫治療由社區門診躍升至醫院層面。院內設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及針灸科共6大分科,開院首年會在內科及針灸科推7項專病項目,包括純中醫服務的長期痛症、中醫為主的治未病,及中西醫協作的中風後復康等。

對未來中西醫工作分配,卞兆祥笑言上任後政府給出「很長的task list(任務清單)」,現正處理行政架構、人員體系、日常運作管理規範和條例等工作。像病因廣泛的腰痛需中醫及西醫診斷,排除手術及緊急治療等可能性,再考慮治療方式。張偉麟補充,院內設化驗診斷、放射診斷及內窺鏡等基礎西醫檢查,但中西醫配合涉技術和法律問題,需在運作過程中摸索。

現行《中醫藥條例》及行為守則針對門診,在中醫醫院層面或需微調:「如『處方上需醫師簽名』,傳統是實體簽名,但中醫醫院只有電子簽名,須諮詢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原則上問題不大。」

中西醫比例為8:2 料對西醫有吸引力

中醫醫院設24小時中西醫分「三班制」當值。張偉麟指,中西醫比例為8:2,料全職西醫人手在10人內,其餘以兼職為主,「像腎科、心臓科等,有病人才來會診,因中西醫合作屬新領域,對專科醫生有很大吸引力。」但他承認,中醫醫院非西醫培訓基地,請全職西醫有困難,是否與西醫服務提供者協作,料明年才有定案。另中醫醫院屬「開放型醫院」,除核心團隊,不少中醫是兼職,與18區教研中心及內地不同省巿中醫院亦有交流,但卞兆祥強調,主力仍是「香港本土人員」。

不設急症 服務原則上屬「全預約制」

中醫醫院將不設急症、深切治療、分娩及全身麻醉手術,日後緊急個案會如何處理?張偉麟指,服務原則上屬「全預約制」,收症時會有完整評估,相信不存在「突然有個急症」。若病人在門診或住院時情況有變,超出中醫醫院治療範圍,稍後會與醫管局開會商討相關轉院流程,包括轉往私院,「另公院病人解決急性風險後,也可轉到中醫院,也會與醫管局協調雙向轉介機制。」

服務收費將參照巿場和醫院成本

至於公眾最關心的收費,張偉麟指,中醫醫院的目標是開發適合本港的中醫藥服務,並擔當「轉化者」將成果轉移回社區,而非與私家中醫競爭。當中資助服務由政府定價,巿場導向服務收費就由院方自決,病人可選擇病房及主治醫師,「但太平太貴都唔得,因價格過低難健康營運,私營巿場會無法轉化;太貴巿民也負擔不來。將參照巿場價和醫院成本,開院前約4至6個月有定案」。他又指,中醫醫院的物業、儀器、維修等均由政府出資,培訓及科研等也有額外撥款,且可開發中成藥獲取收入,「財政上非常健康,巿場導向服務比例日後也可上調至最高50%。」

記者 脫芷晴、蕭博禧

中醫醫院人手安排

崗位 全職及兼職人員數量
中醫 約200人
西醫 約50人
護士 約120至160人
其餘職位  化驗、醫學影像、物理治療師、中藥專業人員、社工等

---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https://bit.ly/3uJ3yyF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