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大醫學院前海南沙設試點 長遠冀變臨床測試中心為研究提速

更新時間:07:30 2024-07-15
發佈時間:07:30 2024-07-15

港府主導的「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料今年第3季在河套區成立,院校亦加緊在內地布局。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副院長(醫療系統)胡志遠,及一期臨床研究中心總監陳德章接受《星島》訪問指,中大擬在未來一年於深圳前海及廣州南沙設兩大試點,為當地醫療機構的臨床管治、策略發展等提供意見。團隊指,長遠冀在大灣區建立臨床測試中心,以突破目前「本港病人數量限制」,加速研究步伐;最少有10間藥廠有興趣與中大參與內地巿場。團隊強調,對試點基本「無金錢投資」,亦不參與臨床研究以外診症,中大醫學院的策略性發展主要定點仍在香港。

冀在「戰略位置」發展衞星學術中心

中大醫學院在前海和南沙布局,冀在「戰略位置」發展衞星學術中心。胡志遠指,將協助當地建立港式管治及營運制度,當中前海試點與招商局及印尼財團合作,料今年第4季落成,明年第一、二季會加設「消化疾病創新中心」;南沙試點則「更高層次和大規模」,以輔助南沙當地政府建立服務香港人的醫療生態系統,初期有樂齡科技、復健為主服務,並冀逐步開展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治療;正與廣州巿第一人民醫院規劃,料明年初可運作。

胡志遠指,冀從試點基礎逐步建立臨床測試中心,但過程要相當小心,「醫院須先有高水平臨床服務,才能成為試驗中心,未來1、2年會重點檢視,達標才會開展臨床研究。」對項目與過去和內地進行「多中心研究」差別,胡解釋中大醫學院對臨床測試中心有「管治及主導權」,在申請臨床倫理審批的主動性更強,申請學術資助「亦易好多」。

國內病人基數較香港「多好多倍」

趙偉仁指,國內病人基數較香港「多好多倍」,科研速度很快,本港要突破限制,便需在內地設研究定點。他強調,開拓大灣區非意味日後「優先發展深圳」,但策略上可由香港研究人員作為「領頭人」,帶領內地人才「同時做研究」提速。趙笑言:「醫學院不是成隊軍隊衝上去,也不會將試點發到好大,而是策略性並配合國家政策發展。」對與政府的臨床試驗所分別,趙稱據其了解,政府項目是作為數據及生物標本互換定點,而中大中心則可做「實際操作」,包括為病人和健康人士做真正治療和測試。

至於對病人好處,胡志遠稱內地有越來越多新技術,不在內地設定點,未來勢難引進香港,「本港長者在未來10至20年的退休和療養需求好大,故南沙項目先推復健服務。」陳德章補充,臨床研究目的永遠是想「做得好些」,參與研究病人便是「首批受惠者」,可更快用新藥和器械治療。

中大團隊參與研發手術機械人 正申國內認證

另外,中大跨學科團隊參與研發的腔鏡手術機械人,去年11月已完成臨床研究,正申請國家藥品監督局(NMPA)批准使用。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陳詩瓏指,機械人由工程學系創辦的初創公司研發,並由醫學院協助做臨床前研究,在豬隻、屍體上進行逾60例模擬手術;至2022年8月,團隊在威院展開真人測試,並完成55例涵蓋結直腸外科、泌尿外科和胃腸外科手術,「工程團隊全程在手術室內監察,病人也康復良好」。她提及,該初創公司在3間內地醫院完成逾100例真人手術,主要涉泌尿科,為中國首個在「內地及香港同步完成臨床試驗」的手術機械人,期望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初可在巿場應用,「即由無到有,整個研究過程只花了5年。」

陳德章指,若獲NMPA認證,相關手術機械人也可用於香港病人。陳詩瓏補充,因機械人可在狹窄空間中進行切除術,最受惠的當屬直腸癌、大腸癌、胃癌及前列腺癌病人;目前臨床研究已覆蓋腹腔及盤腔手術,下一步欲進行胸腔手術的研究。

記者 脫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