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4內地學者奪三大獎 孫東冀大獎周活動成亮眼品牌

更新時間:13:27 2024-08-16
發佈時間:13:27 2024-08-16

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今日(16日)在北京和香港兩地連線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得主,共有4位內地科學家獲得殊榮。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期望香港能發揮「超級增值人」角色,讓「未來科學大獎周」成為香港盛事之都的亮眼品牌。

三大獎得主揭盅

今屆共有4位內地科學家獲得殊榮,其中「生命科學獎」得主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鄧宏魁,他利用化學方法將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幹細胞,為細胞重編程開闢了新的途徑。多能幹細胞有助修復損傷、病變或衰老的細胞,激活體內再生能力,將對幹細胞研究和再生醫學的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濤,以及清華大學教授李亞棟,二人對單原子催化的發展和應用作出開創性貢獻,推動了單原子催化在化工、材料、能源和環境等領域的發展。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則由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孫斌勇獲得,表彰他在李群表示論上作出的傑出貢獻。

孫東向各位得獎科學家致以熱烈祝賀,同時亦預告2024「未來科學大獎周」一連串活動。他指,去年大獎周首次於香港舉辦,獲得空前成功,更獲內地評選為「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之一,達到全民科普的效果。今年10月將再度舉辦大獎周,邀請多位享譽國際的科學家,共同探討科學奧秘,亦會組織全新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動,讓中小學生參與其中,以加強STEM教育。

邀科學界未來之星來港

2024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香港科學院創院士任詠華表示,大獎周在香港舉行意義重大,於國際上有助提升大中華地區的科研實力及影響力,在本地層面則彰顯香港作為中西方的科學橋樑角色。去年大獎周吸引超過2,000名現場參與者,全球共有超過1,100萬人次透過網上直播或轉播觀看大獎周活動,僅科學峰會已吸引746萬人次線上觀看。

她稱,此次活動主題為「年度科學盛事,啟迪未來之光」,其中一大亮點便是緊扣政府推動「科普教育」的方針。另外,與去年不同,今年大獎周除邀請資深科學家參與外,更邀請不少「rising star」、「未來大師級」的科學家,期望能激發思想碰撞。

今年大獎周將有不少海內外重量級嘉賓出席盛事,如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Professor Benjamin List、曾獲菲爾茲數學獎(Fields Medal)的Professor Efim Zelmanov,以及沃爾夫獎(Wolf Prize)得主 Professor Peter Zoller等。

記者:李麗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