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異體骨髓移植病者現排斥 團體冀新藥減副作用

更新時間:00:01 2024-10-09
發佈時間:00:01 2024-10-09

血癌及血液病症患者獲得脗合的骨髓移植可獲重生機會,但患者接受異基因骨髓移植後有機會出現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cGVHD),俗稱「排斥反應」,嚴重影響生活。為了解患者康復程度,香港骨髓移植復康會8月向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約5成異基因骨髓移植受訪者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約8成冀新藥有更少副作用並更快納入安全網。有曾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希望政府可以引入更多改善排斥的藥物,作針對性治療。

骨髓移植包括自體骨髓移植和異基因骨髓移植,其中異基因骨髓移植是指捐贈者為近親,包括兄弟姊妹、父母和子女,或非血緣人士。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種免疫反應,只會出現於異基因骨髓移植病人,是由捐贈者移植的組織所產生的淋巴細胞對抗接受者(即病人)的器官及組織導致。

左起:患者鄭嘉儀、髓康會主席梁嘉兒、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李國維。蔡思宇攝
左起:患者鄭嘉儀、髓康會主席梁嘉兒、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李國維。蔡思宇攝

髓康會在8月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成功收回125份問卷。結果顯示,53%接受異基因骨髓移植的受訪者,多重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涉及皮膚、眼睛、口腔、肺部等。而「排斥」最影響生活的,依次為口腔、皮膚及肺部。

現有用藥物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受訪者中,81%表示眼睛的「排斥反應」仍影響日常生活。患者用藥後仍有機會出現副作用,最常見3項分別是水腫(61%)、血球減少(50%)、細菌或病毒感染而發燒(42%)。對於使用藥物方面的期望,81%有「排斥反應」的受訪者希望更少藥物副作用,74%希望新藥更快納入安全網,54%希望更有效控制多重器官排斥或器官纖維化。

淋巴癌患者:無抗排斥藥針對肺部

患者鄭嘉儀10年前證實患上淋巴癌,進行異基因骨髓移植後,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病,包括口腔潰瘍、嚴重腹瀉和肺功能下降等,要服用抗排斥藥物治療。她指,現時並沒有抗排斥藥物針對處理肺部、肝、口腔和皮膚,醫生主要處方舒緩性藥物。她希望政府可以引入更多改善排斥藥物,作針對性治療,並增加資源以支援病人用藥。

髓康會主席梁嘉兒表示,患者一般期望藥物能更有效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更希望未來的藥物可以減少副作用,並有更多新藥納入安全網。她表示,骨髓移植始終能給予病人重生機會,並呼籲公眾繼續登記捐贈骨髓,為病友帶來希望,拯救生命。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李國維指,臨床發現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病時,患者有需要接受不同的藥物組合才可改善徵狀;在過去處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時,很多因消化道不適引起嚴重的併發症,而且一般在接受骨髓移植後首3個月內出現,有部分人更因而死亡,幸而現時有更合適的藥物處理,大幅減低風險。

記者:蔡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