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不願繁星凋零 許浩強竭力守護夜空

更新時間:11:40 2024-11-18
發佈時間:11:40 2024-11-18

漫漫星河映照千古,點點繁星如訴千年。資深星空愛好者許浩強自小對天文抱濃厚興趣,熱衷追尋各式天文奇觀,由日食到極光,為睹宇宙瑰寶踏遍世界。他將所學所聞向學生及公眾分享,講解宇宙奧秘,傳播天文知識。他感歎,香港的觀星條件急劇惡化,繁華的都市燈光及漁船明燈,不斷侵擾寧靜夜空,呼籲港人正視問題,從制訂法律到推行保育,守護永恆的夜空。

對不少人而言,觀星是偶爾一瞥的稀奇,但對許浩強來說,這是他一生的熱情和事業。

他回首過往,自小已對天文深感興趣,中學常到屋邨球場和大廈頂樓觀星,甚至連綿數夜登上觀塘魔鬼山,通宵欣賞獅子座流星雨,直至天亮直接去上學,甚為投入。這份熱情最終化為其事業所在,他現為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天文統籌,既參與研究工作,亦為中小學生講解宇宙奧秘,並為普羅大眾進行天文教育。

許浩強去年在西澳洲拍攝的銀河,當中可見南十字座。
許浩強去年在西澳洲拍攝的銀河,當中可見南十字座。
許浩強拍攝日全食出現的鑽石環現象。
許浩強拍攝日全食出現的鑽石環現象。

 

不同文明衍生各異星空傳說

多年來,他不辭千里,遍歷四海,只為一睹天文奇觀。他分享,2006年隨港大天文學會前往埃及和利比亞,觀賞日全食。他說,雖然過程艱辛,翻越沙漠,更需軍隊協助才能抵達觀測地點,但得以親眼目睹月球完全遮蔽太陽的震撼一刻,令其難以忘懷,「上癮了,不能自拔,之後像追星一樣,只不過我是追尋日食!」

該歷程對其影響深遠,此後一有天文現象,又剛好有假期,他便到各地旅遊兼「朝聖」,如到太平洋島嶼觀賞日全食,又到北歐、冰島和加拿大等地看極光。追蹤宇宙瑰寶,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許浩強的天文造詣,不限於西方科學元素,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和星空故事也瞭如指掌。他曾擔任教育局《憲法》和《基本法》學生校園大使培訓計劃的講者,向學生講解中國天文學知識。他指出,世界各地均對群星之謎情有獨鍾,不同文明因各自的習慣和習俗,衍生出各異的星空傳說,如西方所稱「大熊座」,實際是中國的「北斗七星」,「中小學生聽到這些故事覺得很神奇、有趣。」

中國古人將天空劃分為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及北玄武「四象」,每區有無數的細小星座;北天極更象徵皇帝的居所,天上有皇宮,自有代表皇族的星星。他滔滔不絕,手中不忘展示從日本購入的四象手幅,提及隋唐時期,日本多次派遣使節團到中國學習,「不少天文考古學家到日本尋中國古蹟,曾在古墓找到對中國星空的描述。」

許浩強到全球各地追蹤天文現象,包括極光。
許浩強到全球各地追蹤天文現象,包括極光。

 

多重因素致觀星條件惡化

歲月交替,生命輪轉,唯有那永恆星河常古不易。他感歎繁星仍在,卻被城市煥燿的夜色遮蓋,使港人觀星的日子寥寥可數,「近年很失望,即使天氣很好,也很少再去西貢觀星了。」他苦笑說,只要關注天文台24小時網上天氣照片,一眼便知有否漁船出動,「有就早點回家休息吧,甚麼也看不到的!」

許浩強指,多重因素導致香港觀星的條件日趨惡化。每逢內地休漁期,大批內地漁民湧至本港海域捕魚,夜間長時間開啟漁船的大光燈作業,「海面亮如白晝,上空呈藍綠色,被戲稱『香港極光』。」

海面燈光難以控制,市區情況也不遑多讓,近年裝設LED屏幕的大廈比比皆是,為市民帶來更多娛樂體驗,卻也加重光污染。許浩強坦言,目前未有相關法例規管過度照明,「《戶外燈光約章》畢竟是自願性質,缺法律效力,雖有道德責任,但無法強制他人遵從。」

他進一步解釋,市區光源實際也會影響郊外,光速是宇宙間最快速傳播的媒介,「市中心的光或不足一秒已可抵達西貢的天空,加上雲、煙霞等自然因素的反射,燈光可以傳播到很遠。」

許浩強說,西貢的星空極美,但近年受光害影響,漸趨罕見。
許浩強說,西貢的星空極美,但近年受光害影響,漸趨罕見。

 

倡發展「星空經濟」同時教育

減少光害,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許浩強卻說,一河之隔的深圳西涌,去年獲得國際暗夜社區認證,「該處環境條件與香港相近,政府可考慮推動和促進星空保育。」

「國際星空保護區」認證由國際暗天協會(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創立,旨在鼓勵和表揚世界各地不受光污染影響的社區。除了內地深圳,亞洲其他地區如南韓、日本、台灣均獲得認證。認證的標則是盡量減少周邊地區的人造光和天空輝光對自然夜空的影響,將光害降至規定範圍。據知泰國亦有意申請認證。

許浩強說,追求不同旅遊體驗的旅客,可參考認證得知哪些地方觀星最美,「發展『星空經濟』也是不錯的方向。」他客觀指出,星空認證也存在風險,如台灣合歡山獲認證為「暗空公園」,卻因遊客過多、教育不到位,部分人在觀星場所使用手電筒照明,違背保育初衷,「所以教育非常重要!」

然而,在港談論星空保護區言之尚早,前方仍有漫漫長路。他說,以往天文和觀星是小眾愛好,近年多了人感興趣,加上科技進步,用手機攝影已可拍攝星空,每遇天文現象,很多人會在社交平台發文,「但他們或忽略了應維護自然、避免過度照明等觀星禮儀,也忘記了星空背後的故事和原理。」

他說,保護星空,也是為了讓下一代欣賞千古星河,「若任其惡化,未來的小朋友或許連星星也未曾見過,但星空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抬頭一望,今夜依舊漆黑一片,他期望更多港人一同珍惜和守護星空,留給後世最寶貴的遺產。

許浩強(右)與林慧桃(左)策劃和主持電台節目。
許浩強(右)與林慧桃(左)策劃和主持電台節目。

 

與林慧桃合作 帶領聽眾體驗星空

許浩強溫文爾雅,口條清晰流利,曾兩度擔任電台節目主持人。

他指,因希望與更多人分享星空的故事,多年前以機構名義,申請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CIBS),獲資助製作廣播節目。去年他再次申請成功,與港大天文學會的師姐林慧桃聯手,製作節目《聽星空說故事—世界文化保育之旅》,一連13集以聲音領航,帶領聽眾到西藏高原摘星、重新認識赤道以南的天空,遨遊世界各地的星空保育區。

林慧桃坦言,兩人過去並不熟悉,因去年西澳日全食之旅事隔10多年聯絡,機緣巧合下發現對方也喜歡唱片騎師(DJ)郭靜(Lois),難得找到同好,一拍即合,齊策劃和主持節目。

雖然本業非天文,但林慧桃一直熱心參與社區天文活動。她難忘看見公眾在仰望星空後雙眼閃爍發亮,讓她無比欣慰,「希望每人都能體驗星空帶來的快樂和寧靜。」

許浩強期望更多港人一同珍惜和守護星空。
許浩強期望更多港人一同珍惜和守護星空。

 

盼推天文學治療 助受抑鬱困擾年輕人

林慧桃從事藥物臨床研究工作,她近年思考如何將天文學與精神健康結合,希望以此幫助飽受抑鬱困擾的年輕人。

她提到,越來越多青少年受到抑鬱症困擾,而目前缺乏相應的藥物治療,「我認為如同音樂治療般,天文學也是一種全新的介入方式,間接幫助與社會脫節的年輕人,重新融入社區。」為此,她花心思撰寫研究計劃,發送給醫學機構和學者,獲回覆指其建議具啟發性,但遺憾的是目前未有空間作相關研究,只能凍結計劃。

據她觀察,國際天文聯會提倡以天文把世界變得更美好,其中一方向正是精神健康,如部分地區教長者天文知識,望助減緩腦退化和緩解抑鬱。香港尚未有類似的試驗,需要更多科學數據支持。她目前傾向通過簡單嘗試,如在天文台的定期講座傳遞知識,提升普及度。她相信,若能把天文學與精神健康結合,定能產生正面效應。

記者:林家希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