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25|財赤下大學資助受關注 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科研嶄露頭角冀勿減投入
發佈時間:12:11 2025-02-18 HKT

【財赤/財政預算案/大學/中大醫學院/趙偉仁】財政赤字下,大學撥款會否削減成為各界關注重點。中大醫學院今早(18日)舉行傳媒春茗,院長趙偉仁指院校會與政府共渡時艱,雖然暫時未知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對大學撥款影響,但冀政府考慮人才培訓是中長期投資,若減資源,或影響人才培訓。他形容,中大對科研的轉化是「嶄露頭角」,且有所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於市場應用,包括機械臂等,期望能一直獲得政府及業界支持。他坦言,單靠大學或醫學院能力做到落地轉化很困難,故必須通過初創企業達到科研轉化。目前,醫學院已加強保護知識產權培訓,包括在本科生及研究院課程引入相關基礎知識,並為教職員及研究生舉辦工作坊,同時也為醫學院科研人員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及增加專責科研轉化的副院長崗位。
由教育局決定會否加學費
趙偉仁補充,當科研轉化成功,因大學持有相關專利,也可獲相應收入,若能成功培育更多初創,資金也可惠及未來研究進展並促成科研落地,形成完善生態圈。至於未來會否考慮增加學費,趙指需由教育局,而非院校自行決定。
中大醫院為大學科研成果服務社會的平台
至於中大醫院亦面臨財困,會否考慮將其轉為另一所教學醫院。趙偉仁指,中大醫學院與中大醫院無從屬關係,且中大醫院主要負責醫療服務,但絕對支持其發展,如作為醫學院的創新研究轉化為服務的重要場所,「尤其在私營市場上轉化應用,中大醫院是很好的平台,中大醫學院的教授也在院內恒常看診,相信亦會令病人有信心」。對中大醫院原本規劃是將收益轉回醫學院,趙承認條款上確是如此規劃,但因中大醫院啟用後即遇上疫情,現時亦僅復常2年,暫不期望「有錢畀番醫學院」。
新增醫學院或開辦第二學位課均會帶來良性競爭
對政府擬增設第3間醫學院,趙偉仁指,因當局規劃是「錯位發展」,相信會帶來良性競爭。至於擬議開辦的第二學位課,會否因而需「搶學生」,副院長(學生事務)吳兆文指,中大其實一直有收取第二學位學生,以具有科學背景者為主,包括護理系、公共醫療系畢業生等,佔醫學院整體學生約數個巴仙,「年年都有80至100人想報讀,相信生源無問題」。他續指,現時仍待政府拍板,期望在9月開辦30個第二學位學額,「課程設計、教師配套上已準備就緒,現在時間有些緊湊,當然期望越快越好」。
副院長(校友事務)吳國偉補充,一般而言本科畢業生在5月會有最終成績,現時仍有時間,若課程未能如期開辦,相關學生仍可循現有途徑報讀,「據我了解,申辦擬議的第3間醫學院的院校,收生目標以國際生較多,而我們的第二學位課程以本地生為主,相信不會有衝突」。
教學人員單靠招募仍人手不夠
至於教學人員上,趙偉仁指每年有50人的恒常招聘名額,過往已有超過150人加入醫學院,但他坦言單靠招募「真係仍然不夠人」,挽留交培育是重中之重,「尤其醫學專門人才,受醫生執照等規限,並非隨便跨國便能招募到」。故此,中大醫學院為培育更多「醫生科學家」,過去十年通過「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GPS),成功培育46名獲「創新科技獎學金」的醫科生,且部分人亦獲獎學金到麻省理工、麻省理工等優質學府深造博士課程,他們學成後亦重返中大教學,做到孵化自家人才。
中大重視版權保護 專利收入為眾院校之首
至於將科研成果商品化,如何在保證商業機密及學術透明度上作出平衡,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科研轉化及創業)陳君賜指,因科學研究投入動輒以億元計,若無知識產權保護,難以獲得商界投資,故中大一直致力加強相關知識產權保護,目前專利權收入亦是眾院校中最高,「且做學術發布前,申理好專利權可以更好地保護研究及知識產權。因專利權上已經列明技術上所有秘密,即使日後通過學術發布完全公開,其他人要引用亦要付專利費,故此透明公布對中大亦只會有好處,不會有傷害」。
陳君賜續指,不但是教授級的科研,學生的研究也同樣重視知識產權教育,如過往有博士生參與盧煜明教授的無創產前檢查研究轉化,專利權收入足夠他3年不工作湊仔」。
科創獲政府學校支持 科研成果尋求商業化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黃秀娟補充,過往學生專注研究幾乎只有教學一條出路,但現時不論是院校還是政府對於創科均有更大支持,變相令香港人才有更多發展,「很多學生都說想做教授,但大學始終沒有那麼多教授位置,若能協助他們創業,不但可為香港培育更多醫生、科學家,亦能有更多創業家」。她續指,現時評價教職員仍以其學術研究發布為主,未來冀增加誘因,將創科轉化也納入評估項目。對中大醫學院未來重點推動的創科項目,她認為在微生物、腦部疾病等上也有潛力。
陳君賜補充,目前亦有研究成果正尋求商業化,如過往取病人樣本後,要切片檢驗,並由病理學家判斷是否屬癌症等問題,但程序複雜且時間很長,「中大教授則發明了新技術以電腦掃描形式,將樣本透明化顯示細節,即日後毋須再做切片,正研究如何商品化」。
趙偉仁指,醫療科研轉化落地是醫學院一直努力目標,展望在第二個「5年發展計劃」會有更多發展,且會致力發展與醫管局合作管理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研究試驗所」內的生物樣本庫。
中大醫學院擴大灣區布局 強化本港醫療科技
中大醫學院近年亦加強在内地布局,包括在前海、太子灣等地開設衛星教研中心。中大醫學院副院長(醫療系統)胡志遠指,傳統上香港是輸入頂尖醫療科技的窗口,但隨着內地發展越趨成熟,未來5至10年先進藥物或先由內地研發「走出去」,內地亦很希望以香港為推廣窗口,故在大灣區開設衛星中心可增強香港在科技及應用上的角色。另外,香港作為區域醫療服務中心的角色也有所轉變,胡指,「內地人來打針或做體檢的需求幾乎已消失,未來在港求醫聽取second opinion,或超專科服務將是發展重點」。他強調,中大在內地衛星中心專注於教學及科研上的「顧問角色」,內地病人的臨床需求反而可轉介回中大醫院等合作機構,「一些在香港出名專科,如癌症、高端手術在科技及經驗上有優勢,亦仍有需求,在支援中大醫院發展同時,亦能壯大香港的區域醫療服務中心地位」。
中大醫院以港人為本 內地病人助力科研發展
對如何平衡本地病人資源不會因而削減,胡志遠指中大醫院近日公布數據已顯示,內地病人佔比不高,且中大醫院是以「香港人為本」設計套餐式收費、支援公立醫院服務等,不用擔心變成只照顧內地病人,「反而應是內地病人為強化本港科研的動力,服務和科研是不可以分開的」。他又提及,隨着DeepSeek的成功,中大醫科生要學習人工智能不能只展望國際,「也要返杭州」,設立衛星中心正好幫助他們在內地學習。
為加強創科技能,趙偉仁指現時醫科生在臨床前也有機會進行人工智能實習,以了解AI在醫療上的可能性及局限;且AI在科研應用上亦有優勢,包括藥物發展、製作鏢靶藥等,目前醫學院與工程學院也有合作,包括他自己亦已開設小組探討將AI用於醫學上研究,如製作大數據模型,並利用人工智能解釋數據及與醫生溝通。
新教學樓2027落成 屆時可招400醫科生
而硬件上,中大的新教學研大樓已在去年8月動工,料在2027年落成,屆時每年招生容量可提升至400名醫科生,及有330名護士學生。且能容納超過80個研究團隊,及約1000名科研人員進行研究;教學醫院威院的第二期重建工程也料在2027年完成,亦可增加研究容量。對是否在2027年已可開始擴招,趙偉仁指仍待與教資會商討,但院校在硬件上會有足夠容量,亦已向教資會提交第二學位課程框架,「將來我們也需要面對不同院校的競爭,而入學雖然重要,但教育出仁心仁術的好醫生才是最重要的成果,故此除了獲得更多好學生,亦持續優化課程才能達到這個效果」。他又指,醫科是受歡迎科目,相信政府亦有規劃本港對醫學生的容量。
對會否與其他院校合作辦第三間醫學院課程,趙偉仁指目前與不同院校已有很多合作,而中大醫學院在44年發展中已培育出完善的教育機制,「若教學上要尋求更多合作,可能是在我們這個機制以外,包括讓我們的學生不單是在香港,而是到世界上不同院校進行短期或長期學習;這亦是我們恒常所做,放眼不在香港,而是在亞洲和國際,中大在全球已與超過170個單位,包括院校和醫學院簽訂合作協議」。
記者 脫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