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成立「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 推動研發可持續解決方案 應對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

更新時間:08:00 2025-04-03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4-03 HKT

近年極端氣候導致天災頻繁,對全球經濟及安全造成重大影響。雖然早於2015年聯合國便已通過巴黎協定,透過訂立碳中和目標以應對氣候暖化問題,但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於2023年的報告顯示,暖化仍顯著加劇。香港理工大學昨日(4月2日)宣布成立「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透過跨院校、跨學科的研究平台達致「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成為國際領先的研發機構,為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理大獲潘樂陶慈善基金支持成立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由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兼理大院士潘樂陶博士(右五)、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左五)、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左四)、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右四)、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教授(左三)、中聯辦教科部創新與高等教育處處長陳玉林先生(右三)、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榮譽顧問陳帆教授(右二)、陳嘉正博士(左二)、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左一)、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李向東教授(右一)主禮成立儀式。
理大獲潘樂陶慈善基金支持成立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由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兼理大院士潘樂陶博士(右五)、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左五)、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左四)、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右四)、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教授(左三)、中聯辦教科部創新與高等教育處處長陳玉林先生(右三)、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榮譽顧問陳帆教授(右二)、陳嘉正博士(左二)、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左一)、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李向東教授(右一)主禮成立儀式。


「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由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兼理大院士潘樂陶博士發起,並在潘樂陶慈善基金支持下成立,昨日特別於唯港薈酒店舉辦研究院成立典禮,同場並舉辦學術論壇,吸引近300名師生和專家出席。成立典禮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特別感謝潘樂陶博士的慷慨支持,令該具前瞻性的項目能夠落實:「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應對氣候變化迫切挑戰的重要里程碑。長期以來潘博士一直支持理大的發展,讓我們能夠為社會福祉作出重大貢獻。我們對潘博士在推動氣候韌性研究與創新方面的大力支持與承諾,深表感謝。」

滕錦光教授感謝潘樂陶博士的慷慨支持。
滕錦光教授感謝潘樂陶博士的慷慨支持。

擔任主禮嘉賓的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論壇上闡述了政府為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所制定的減碳策略及措施,他提到建設具氣侯韌性城市的重要性,並期望在慶祝理大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成立的同時,推動建設具氣候韌性的香港,為下一代締造新的生態文明。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於典禮上發表主題演講。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於典禮上發表主題演講。


氣候變化影響深遠 嚴重災害推動創立研究院
潘樂陶博士早於2007年便與英國工程師學會合辦第一次氣候變化的國際會議,亦於近20年前便已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一直密切關注氣候變化的議題。潘樂陶博士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去年年底時氣候已經比工業革命前提升了超過1.5度,超出巴黎協議的極限,未來二三十年,溫室氣體仍然持續,極端氣候導致災害的頻密度與嚴重性一直提高,直到碳中和之後才有改善。我們不能夠坐以待斃,各國需要進一步應對。而在完成碳中和前,氣候變化將對民生、基建、經濟、政治甚至對食物安全與病毒傳播環境都會造成影響。」

潘樂陶博士表示期望研究院將推動相關科技的創新與交流,為香港、國家及全球帶來實質貢獻。
潘樂陶博士表示期望研究院將推動相關科技的創新與交流,為香港、國家及全球帶來實質貢獻。

他又指自己在兩年前到訪北京時產生了成立研究院的理念:「當時在東北出現嚴重災害,再回想起2017年南京與2021年鄭州的水災,根據中國銀行估計,三個地方重建費用需要超過一萬億人民幣。農業仍然是中國相當關鍵的產業,而氣候與農業關係密切,相關研究可以對地方、國家發展盡一分力。」

滕錦光教授亦表示,過往潘博士已資助了專注於智慧城市及智慧能源的兩個研究院,連同今次成立的「潘樂陶韌性基礎設施研究院」,可覆蓋氣候變化前後的各種議題。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及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李向東教授擔任研究院院長。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及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李向東教授擔任研究院院長。


匯聚頂尖專家 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
研究院將會就「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城市基建與韌性」、「鄉村社區與災害應對」,以及「氣候適應政策與實施」四大方向作研究,出任研究院院長的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及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李向東教授表示在理大牽頭下,已有很多頂尖專家參與合作:「理大的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與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是全球一流;南京大學擁有全中國第一個天文台及氣象學系,專注氣候及極端天氣研究,現任校長談哲敏教授/院士更是氣候專家;清華大學土木和環境學科是世界頂尖的,並熟悉國家政策;北京師範大學則擁有強大的農村研究中心。加上客座研究員計劃會邀請不同國家的專家來港及內地交流,香港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他又指,由於香港近年的水災問題相對嚴重,土木工程拓展署和渠務署的參與可就香港的政策與標準提供意見。研究所成立後隨即展開了七個價值800萬左右的項目,項目將定期向督導委員會匯報,再將成果轉化。另外,理大本科生可透過「本科生科研計劃」參與氣候變化的議題;而相關研究成果亦會成為碩士/博士課程的教學內容,有助學生掌握最新、最全面的氣候變化及韌性技術資訊。

滕錦光教授(左)致送紀念品予潘樂陶博士(右),以感謝潘博士多年來對大學的慷慨支持。
滕錦光教授(左)致送紀念品予潘樂陶博士(右),以感謝潘博士多年來對大學的慷慨支持。

潘樂陶博士總結時勉勵有志推動改變的理大師生:「理大是一個科研和應用兩方並重的大學,同學要把在理大學到的理論真真正正在社會上應用出來,不能單靠紙上談兵。氣候變化影響不同行業的發展,希望理大可以在這方面培育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