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失衡或導致大腸癌
發佈時間:07:00 2025-04-25 HKT

近年不少研究顯示腸道微生態與不同癌症有顯著的關係,包括大腸癌、肝癌、乳癌、肺癌等,而當中關係最直接的是大腸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國強指出,現時科學界認為慢性發炎是重要的致癌機制之一,而腸道微生態失衡正正是慢性發炎的一大主因,「腸道一旦受到惡菌攻擊,將會引致局部免疫反應,有機會形成瘜肉,萬一瘜肉出現病變發展成為腫瘤,腫瘤不受控而侵蝕腸道及傳播開去,最終可能演變為癌症,因此改善腸道微生態或有助預防頑疾。」

隨着新一代定序技術(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的進步,科學界積極地研究與癌症相關的腸道微生物基因組(gut microbiome),嘗試為癌症這個頑疾找到治療方法。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患有不同癌症或癌前病變的病人都有顯著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問題,研究收集了不同癌症病人的大便樣本,並將其與健康人士的腸道微生態比較,發現各種癌症病人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包括微生物多樣性下降,與癌症相關的惡菌增加,而與健康和免疫力相關的好菌則減少。蔡醫生表示:「外國有動物實驗嘗試把大腸癌病人的大便移植到小鼠的腸道中,發現能改變小鼠的局部免疫反應、引致瘜肉的形成、甚至引起致癌的細胞訊號,可見與大腸癌相關的腸道微生態在頑疾的發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改善腸道微生態預防頑疾
蔡醫生進一步指出,當腸道微生態失衡,即益菌減少、惡菌增多,惡菌及其代謝物有機會令腸道通透性增加,引致「腸漏」(leaky gut)的狀況。與惡菌相關的代謝物及促炎性細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將隨着血液循環流往全身,誘發身體局部及全身性的免疫反應,而不少研究顯示癌症是繼發於局部慢性發炎的狀態。「就乳癌而言,腸道微生態可透過其對雌激素(oestrogen)代謝的影響來促進癌變,特別是透過改變血液中的雌激素量、改變能量代謝、或透過改變抗腫瘤免疫功能等機制致癌,總而言之,越來越多研究已證實腸道微生態失衡對癌症形成的直接影響。」
不過腸道微生態與癌症的關係十分微妙,蔡醫生認為目前的發現只屬冰山一角,仍待科學家努力尋找更多答案,但鑑於腸道微生態失衡與癌症的發病機制息息相關,改善腸道微生態或有助提升健康。「要調整腸道微生態的失衡,飲食是最簡單但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傳統智慧也強調多菜少肉,減少進食太多紅肉及煎炸食物,研究顯示,會使腸道產生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的好菌例如丁酸(butyrate)增加,透過抑制發炎細胞的增殖和細胞因子的產生,可調節身體抗發炎(anti-inflammatory)的反應,減低慢性發炎的情況。」
紓緩與治療相關的腸胃問題
除了配合高纖維飲食,持續服用有科研實證的益生菌及益生元配方,同樣能使腸道產生好菌,改善腸道微生態預防頑疾。蔡醫生更指出服用益生菌及益生元配方,或有助紓緩與癌症和治療相關的腸胃問題。「電療及化療等療程,或許會帶來便秘、腹瀉、腹脹、消化不良等副作用。之前我有兩位分別為六十多歲及七十八歲的大腸癌病人,前者確診時為四期,術後需要多種化療藥物及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導致他出現腹瀉症狀,最嚴重試過一日腹瀉十多次;而後者則選擇與癌症共存,沒有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只靠化療紓緩病情,卻出現大便困難的情況,兩位病人均建議服用益生菌,持續使用益生元配方一個月後,腸胃問題得以改善。」蔡醫生強調益生菌效用因人而異,癌症病人宜根據主診醫生的建議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