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高高在上心態 中歐才能真正走近

社論
更新時間:03:23 2023-04-03
發佈時間:03:23 2023-04-03

  歐盟多位重要領導人密集訪華,外界關注中歐能否合力促成俄烏和談,以及中歐經濟和科技合作能否加強,幫助歐洲走出經濟困境、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中歐合作可獲取雙贏紅利,但雙方關係能否取得前進動力,還看歐盟能否放下崖岸自高心態,接納中國崛起、西方不再是唯一主導國際力量的事實。
外界關注能否促成俄烏和談
  繼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上周訪華後,法國總統馬克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本周將聯袂訪華,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強會面。外界關注中歐互動能否促成俄烏和談,以及推動中歐關係重回正軌。
  中歐合作近年遇到重大挫折,導火綫是人權爭議,2021年3月歐盟以中國侵犯新疆人權為由作出制裁,惹來中方的反制措施,歐洲議會因而報復,凍結審批中歐商談7年才達成的投資協定,令中歐關係陷困。德國總理朔爾茨、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去年底雖相繼訪華,仍未令中歐關係復常。
  中歐合作的利益巨大而明顯,尤其歐盟正面對政治、經濟雙重壓逼,中國都可有力施援。
  政治方面,持續1年多的俄烏戰事挫傷歐洲和平,且造成高通脹及重挫歐洲民生,中國2月提出解決烏克蘭問題立場書,要為俄烏停火和談鋪設下台階,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訪問俄羅斯,已取得俄國總統普京對和談的積極回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亦向中國釋出善意,望與習近平會面。中國能否將俄烏拉向談判桌,仍需歐盟與中國攜手,才有望打破美國對俄烏和談的阻撓。
  至於經濟方面,歐洲正處於衰退邊緣。歐央行為遏抑高通脹,過去1年已加息3厘半,並每月縮表150億歐羅,加息及收水加劇經濟重壓,雪上加霜的是瑞信銀行危機未過,德銀問題又隱隱欲爆。自2010年歐債危機後,中國一直熱衷投資歐洲,且今年中國經濟和消費將呈現大反彈,亦可為歐洲企業提供動力。
  中國一直致力強化中歐夥伴合作,此因歐洲能為中國提供高端成熟市場和高新科技合作,可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歐合作更是中國抗衡美國打壓的重要本錢,可分化美歐聯手、削弱西方打壓中國的力量。
  然而,歐盟近年緊跟美國,經常以西方民主、人權、自由價值觀譴責中國,並追隨美國在科技、軍事上遏制中國。歐盟以意識形態劃分敵我,背後有更深層的原因,就是未能接受中國崛起,挑戰西方主宰全球秩序的格局。
戰火不息 歐洲政經持續失血
  最典型的例子是即將訪華的馮德萊恩,她上周四在一個西方反華智庫活動上致辭,指中國正在改變,結束了「改革開放」,並將「安全與控制」凌駕自由市場和貿易開放之上,還要將國際秩序改變為「以中國為中心」,因此歐盟雖不與中國脫鈎,但要在外交和經濟上去風險,包括減少購買中國原材料和產品、阻止敏感高科技輸華,以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結盟。
  馮德萊恩這番說話,無視中國正大力推動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事實,並敵視中國指責西方雙重標準、尋求國際公平公正的聲音。馮德萊恩代表的對華強硬派,貶抑中國崛起,要建設「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體制,因不能讓以西方利益建立的國際秩序,遭到中國「破壞」。
  事實則是,正因中國崛起,才有能力推動俄烏和談、才有能力幫助歐洲經貿,若歐盟放不下主宰世界的利益、放不下凌駕發展中國家的心態,拒與中國合作,必然誤人更誤己。中國固然會受累,歐洲經濟衰退怕要陷得更深,俄烏和談無法開展,歐洲政經持續失血,軍事、外交被美國牽鼻子走,更無法自立自由。
  桑切斯、馬克龍與馮德萊恩訪華,可以得到中國願意合作的承諾,但中歐關係能否解凍,關鍵還是歐盟能否平等對待中國、接受中國崛起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