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嶼3旅康片區 發展局冀改善水路增步道
發佈時間:03:00 2025-04-10 HKT

發展局自上周三邀請市場在3個月內分別就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尖鼻咀及白泥的生態旅遊發展項目提交意向書。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 何珮玲表示,當中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初步構思會改善水路及增設步道,吸引深度遊旅客。
何珮玲昨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揀選這幾個地點以片區模式發展,因其共通點是位處海島或海岸,有山和近水,希望用好這個海島海岸資源,做一些多元化的旅遊設施,當局遂邀請各界遞交意向書,聽取市場意見,怎樣用好這三個地點發展海島或海岸旅遊。
面積較大可予發展商空間發展
政府近年首次推動打造新的旅遊及康樂「片區」,何珮玲解釋用片區模式,是想做旅遊產業,片區的面積比較大, 發展商有空間建成一個具規模的度假設施,包括行山、釣魚、生態導賞團及度假村等。
目前南大嶼陸路只有一條道路出入,有區議員擔心發展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交通難以負荷。何珮玲稱,發展旅遊會帶來人流,但當局絕對不希望過度發展影響生態環境,因此現時構想是仍會維持駁通大嶼山南北的嶼南路,但繼續列為禁區,所有車輛仍須獲許可證才可使用,以便控制進入南大嶼的車輛數目。當局希望旅客能用好水路,會建議於長沙興建碼頭,以及保留南大嶼的特色為生態旅遊,建設行人步道,希望能吸引另一批喜歡大自然、深度遊,慢活的遊客。但長遠都會研究如何改善大嶼山南北的陸路交通。
至於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可發展的土地面積為25公頃、10.8公頃可作遊艇停泊處及5.7公頃作水上運動及康樂活動。該用地10多年前曾作市場意向調查,但收集到意見指需要投放大量資源提升基建配套等,最終因反應欠佳而擱置。何珮玲指,10年前的建議與現時已不同,當年是想興建公私營住宅,公營密度較高以支援人口需求,自然對基建及交通需要有很大的提升。但現時的方案將住宅規模調低,是低密度住宅,涉及約1千個單位約3千個人口,經計算基建的投放已經降至比較合理的水平,項目加入遊艇設施,有100至200個泊位,顧問初步認為,這個集旅遊康樂、遊艇設施的組合,發展商在財務上應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