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遭美國驅趕 回流香港好事非壞事

社論
更新時間:03:00 2025-04-15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4-15 HKT

  最近有美國記者披露,特朗普政府考慮將在當地上市的中概股除牌,美國財長貝森特亦有類似的講法。假如中概股真的受到排擠,那完全是意料中事,畢竟在中美關係全面惡化的當下,哪怕中國公司依法依規正常掛牌,特朗普政府亦會找荏,阻截它們取得美國資金。但從好的角度看,如果中概股真的被逼退,它們的落腳地很可能是香港,客觀上有助壯大香港金融市場的陣容,那真是特朗普送給我們的一份大禮!
  對許多內地企業而言,美國畢竟是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能在當地上市,是一件非常「威水」的事,但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當中美關係良好,相安無事;但當中美關係轉差,風險陡增——早於「特朗普1.0」時代,華府曾將超過100隻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納入所謂「預定除牌名單」,引發中美金融脫鈎的憂慮。
  雖然,隨着兩國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所謂「除牌」並沒有發生,但經此一役,原先被盯上的中概股肯定察覺到美國極不可靠,明白到當地營商環境極不穩定,意識到「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現實需要。
美國營商環境極不穩定
  在中美金融戰的陰霾下,香港不是被動坐收漁利,而是因時制宜,主動完善相關機制。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設立了適合雙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監管框架,容許阿里巴巴等大型中概股實現雙重上市。數據反映,新的監管框架深受歡迎——過去3年,在港雙重上市中概股佔港股市值的比例已達到60%!這些選擇回流的中概股,雖然在美國的機會少了,卻可在安全的香港資本市場,一方面分散美國的政治經濟風險,另一方面更易接觸內地甚至亞洲投資者,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論開放性、國際化和監管水平,香港不輸紐約倫敦,有充分的條件做國際資本的「超級聚寶盆」,而特朗普政府的不確定性,只會令華企有更大的誘因,更積極地避開風險源頭。香港過去數年已承接了不少中概股,有沒有進一步承接的空間?絕對有。據高盛估算,約有27間中概股符合回流香港上市要求,市值達到1840億美元(約1.4萬億港元);瑞銀則指出,若中概股ADR回流,港交所日均成交料可增約190億港元。所以,說香港資本市場受惠於美國的反華操作,相信不是誇張之辭。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明言,已指示證監會和港交所做好準備,爭取更多在美中概股將香港列為首選的上市地。這種態度非常可取,但只是做好準備是不夠的,還要積極去「搶企業」。這是因為,部分中概股可能打算轉戰倫敦、新加坡,香港的團隊應主動出擊,遊說它們改變主意,爭取更多優質企業來港。此外,雙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審批流程,還有沒有進一步精簡的空間,從而減少中概股回流的障礙?這一切都須要積極處理。
應進一步掃除回流障礙
  昨日,港交所股價曾漲7%,這就說明中概股回流是受到市場歡迎的。特朗普以為可以通過排擠中概股,收打擊中國之效,殊不知,這是枉作小人——他越是打擊,香港資本市場得益就越大,有利於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和地位。這一切都是拜特朗普政府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