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以戰促和」中美進入冷靜期

星島日報-港聞
更新時間:03:00 2025-04-19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4-19 HKT

  美國總統特朗普疑似對中國加徵關稅態度軟化。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向《星島》分析,中美互徵高關稅後可能進入冷靜期,相信接下來雙方談判的可能很大,「畢竟打的目的就是要談」。北京經濟學者沈建光認為,中國有底氣進行反制,但「以戰促和」仍然值得爭取,避免中美經濟「硬脫」。
商務部持續與美對口部門溝通
  《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昨日發文指,特朗普突然又對中國「說軟話」了,最新表態與其兩天前將中國稱為「敵對貿易國家」,在語氣上截然不同。中美關稅戰打到極致,令兩國大宗貿易陷入停頓。美國作為印錢大國,面對製造大國的焦慮逐漸顯現,極端政策曝露出軟肋,陣腳變亂。
  中國商務部前天表示,商務部一直與美方對口部門保持工作層級溝通,並對基於「相互尊重」的對話持開放態度。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上月分別會見了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美國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本月又與高盛集團前總裁桑頓會面。3人都是雙邊交往中的「熟面孔」。
  王輝耀認為,兩國的態度「誰硬誰軟」並不重要,雙方其實都希望關稅戰降溫,雖然近期互徵高關稅,但也正進行大量的非正式溝通。他指出,特朗普對關稅政策的最新表態,表明雙方可能進入冷靜期,相信是從溝通中得到反饋的結果。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還是想做交易,「而我們手上有很多牌可以交易」。
  台灣中央社引述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中美經濟還不至於立刻全面脫,除了特朗普持續釋放想與中國領導人會談的訊號,對中國來說,「以戰促和」也值得爭取,因為即使中國能採取措施對沖美國關稅,就業和通縮風險仍在。
  他也列出中國經濟面臨的諸多挑戰,包括出口增速可能下滑、消費恢復動力不足、物價持續低迷、房地產尚未穩定、民間投資乏力、外商投資下滑、地方財政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