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交通收費有理 時機欠佳執法須有情
發佈時間:03:00 2025-04-21 HKT

政府日前提出3組與交通運輸相關的加費建議。其一是「理順」電動私家車牌照費的架構和水平,將現時按重量收費改為按功率收費,但實際效果就是調高牌費,與汽油車的水平拉近。其二是調整交通違例定額罰款,當中違例泊車「牛肉乾」由每張320元增至400元,其他多種違例事項罰款額加幅更高達50%。其三是調整路旁停車位收費錶的收費水平,由每15分鐘收2元增100%至4元。
該3組建議仍有待立法會通過,預定今年底至明年初分階段實施。而根據《預算案》公布,當局亦正在以「用者自付」原則,檢視各條政府隧道及主幹道的收費水平,包括考慮將一些現為免費的隧道及路橋轉為收費,今年內向立法會提交檢討結果。4費齊加,而且部分加幅並不算低,自然引起不少車主、司機不滿。
違泊罰款已30年沒調整
平心而論,各項加費建議背後都有其理據。先談電動私家車牌費,由於電動車根本沒有引擎排氣量,因此不能像傳統汽車油按「cc」數值高低,來區分車種檔次以收取不同水平的牌費,過去是按車身淨重量來收費,假設越重的電動車便是越豪和越高馬力。但隨着電動車技術不斷進步,尤其電池重量減輕,改為按功率收費是較為合適。此外,政府過去為了環保理由,以大幅低於汽油車的牌費來吸引車主改用電動車,成效相當顯著,去年全港新登記私家車有超過7成為電動。再加上電動車價格近年大幅回落,計及油費可能已平過汽油車,拉近兩者的牌費差距也屬合理。
增加違泊罰款是影響最廣、爭議也最大的,但事實上320元的罰款額已30年沒有調整,期間的累計通脹率高達70%,令原來罰款額的阻嚇效力大減,尤其現時亂拋垃圾也可罰款3000元,店舖阻街隨時可罰6000元比較,違泊只罰320元實在低得不合理。至於其他違例罰款,包括超速、cut雙白線、駕車時用手機等等,香港現時的罰款額也大幅低於外國及與通脹水平脫節,某程度導致近年的致命交通意外率上升。
路邊咪錶位收費也是同一情況,15分鐘2元,即每小時8元的水平,自1994年以來就沒有加過,與私人停車場每小時動輒收20、30甚至高至40元的市價完全脫節,並間接導致部分咪錶位長期被人霸佔,當作私人泊車位使用,令真正有需要作短暫停泊的司機經常找不到車位,被逼四處兜路搵位,浪費時間,不利環保,亦加劇了塞車問題。
調整交通運輸收費,不單純是為了增加庫房收入,應對財赤,更重要是藉收費改變駕車人士的行為,有效管理交通和促進減排。這亦是政府計劃調整其他隧道及路橋收費的考量,透過調高紅隧收費成功減少過海塞車問題的「三隧分流」方案,便是最好例子。
禁區多泊位不足招怨氣
不過,車主與司機的不滿也絕非沒有道理。首先是香港路邊的禁區過多,合法的泊車位長期供不應求,令部分司機、尤其搵食車有時無奈要被逼違泊,增加「牛肉乾」罰款,難免會影響生計,尤其是現時經濟差生意難做。還有濫用咪錶位問題、電動車充電設施不足等,都不是單靠加費便能解決。
要說服議員及市民接受、或最少不強烈反對有關加費建議,政府必須拿出解決上述問題的清晰方案。包括在中長期做好交通運輸規劃,增加各類型車輛的泊車位,不要像早年太過理想主義,以為單靠改善公共交通便可大幅減少私家車需求。另外要加快效法內地,應用各類創新科技實施智慧交通管理,例如通過AI天眼執法,減少違泊和濫用咪錶位問題,從而放寬部分禁區的上落客規限。
在有關問題未解決之前,當局應合理、有情地執法,對不會嚴重阻礙交通、只屬短暫和輕微違規行為酌情處理,先警告後發票,避免趕盡殺絕,令市民覺得政府是為滅赤而交數,濫抄濫罰向小市民開刀。